耳膜穿窿一定聾? 嚴重可致面癱腦膜炎

副刊版 2023/07/13

分享:

分享:

耳膜穿窿一定會聾?相信不少人也會有這個疑問。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嘉輝指,令耳膜破損的最常見兩大原因,不外乎是受外物損傷或長期發炎所引致,但有時症狀未必明顯,容易忽略,如久不理會加上有細菌感染,隨時可引發慢性中耳炎,令聽力受損。

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及內耳,由耳殼、外耳道至耳膜位置,稱為外耳;由耳膜至耳蝸,包括中間的咽管,就稱為中耳;而後面有個如蝸牛般的器官耳蝸,有神經綫連接大腦皮層,就稱為內耳。所謂耳膜,即是外耳及中耳之間的一塊半透明的薄膜,當聲音由外耳道傳入時,耳膜便會震動,再經耳聽骨傳到耳蝸,讓大腦接收聲音的訊號。

「耳膜有兩大功能,第一是幫助我們收集聲音,第二是保護外耳及中耳的空間。因為外耳道有時會有細菌或水份,而中耳空間則有黏膜,類似口腔、鼻腔內的黏膜,所以內外環境是完全不同,要靠這塊薄膜保護,否則外耳道的細菌容易走入中耳空間,引致發炎。」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嘉輝說。

症狀不明顯

由於耳膜只是一塊薄膜,會有破損及穿孔的風險,不外乎有兩大成因。「耳膜穿成因之一是受到外物所損,例如用東西撩耳朵、被人摑一巴掌,或是如潛水潛得太深時,平衡不到中耳的壓力,都有機會引致破損。第二是由於長期發炎,都是最常見的。」

但黃醫生續指,耳膜穿孔有時未必會有明顯的症狀,尤其是長期穿孔時或不會有痛楚的感覺。「耳膜本身的功能是靠震動去吸收聲音,如果一個相對較細的孔,對聽覺來說未必影響很大,就算穿了仍可聽見聲音,較難自行發現。」

那患者何時才會感覺到耳膜穿孔呢?他解釋:「當開始沒有耳膜保護,令細菌或濕氣走入內耳,引致發炎,出現痛楚或流膿,以及聽力開始變差時,就變成常見的慢性中耳炎。」耳膜穿孔較常出現在成年人身上,醫生初步會用耳窺鏡檢查外耳道,如需再清楚一點,就需用到內窺鏡或顯微鏡來診斷。

穿孔可自行修補

黃醫生指,破損的耳膜一般可自行修復,但如有發炎、流膿流水等情況出現,應先立即處理好急性發炎,並做手術修補耳膜,否則嚴重下去,有機會出現併發症膽脂瘤。膽脂瘤其實即是由耳垢組成的皮屑組織,通常會在中耳空間較上的位置發現,會慢慢滋生並壓毀附近如耳聽骨、面部神經等組織,最嚴重可引致腦膜炎或面癱。

「耳膜修補手術其實是相對簡單的手術,過程難度視乎破損範圍有多大,以及視乎中耳空間位置有多少結痂包住耳聽骨,是否需要清除這些污垢,大致上半至一小時可完成手術。」手術時可選全身或局部麻醉,要視乎手術的複雜性及病人的接受程度。「手術時,我們需在耳膜下攝一塊筋膜,提供一個平台讓耳膜重生。這筋膜通常會傾向用病人本身的組織,如軟骨或頭皮下的肌肉膜,相對其他人工筋膜會有更少出現排斥情況,而且傷口偏細小。」

嚴重可致面癱

黃醫生說曾有位60多歲的女人向他求診,指因感冒去看普通家庭科醫生,醫生用耳窺鏡檢查其耳朵,發現耳膜好像有破損,就轉介她去看專科。但經詳細檢查後發現,以為是破損了的位置,其實只是相對較薄,加上沒有耳痛或流膿等特別症狀,應是耳膜以前曾經穿過,但自行修復了。

另一個個案則相對較嚴重,有患者因面部神經癱瘓來求診,完成各項檢查後,發現原來是耳膜穿了。用內窺鏡檢查後,更在穿孔的耳膜後方找到隱藏的膽脂瘤,最後要做手術清除膽脂瘤,面癱情況才有改善。

要預防耳膜穿孔或破損,黃醫生就提醒:「平日大家耳仔痕或是洗澡後,都會立即用棉花棒撩耳仔,其實這是個壞習慣,有機會會將耳垢愈推愈入、愈推愈實,損害耳膜,甚至令耳仔發炎,影響聽力,所以不太建議。」

﹏﹏﹏﹏﹏﹏﹏﹏﹏﹏﹏﹏﹏

內文圖片:黃依情攝、受訪者提供

作者、責任編輯:黃依情

耳膜穿孔普遍發生在成年人身上,但症狀較不明顯。(iStock圖片)

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及內耳組成,而耳膜就是分隔外耳及中耳的一塊薄膜。(iStock圖片)

黃醫生建議,如耳仔痕的話,不應夾硬用棉花棒撩,否則會將耳垢愈推愈入。(iStock圖片)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嘉輝指,耳膜穿孔成因可由於受外物損傷,或是長期發炎所引致。

耳窺鏡是醫生最常用於檢查耳道的工具。

耳膜破損後一般可自行修復,但嚴重的需要做修補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