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殘疾人士就業 政策須精準

評論 2023/07/22

分享:

分享:

本港疫情減退,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連續多個月維持低水平,並由3月至5月的3%下跌至4月至6月的2.9%。商界自然便首當其衝,為着人手不足的問題而躊躇。但值得關注的是,殘疾人士的就業情況並沒有因此而「受惠」--這也意味着社會未有充分善用這群充滿潛在價值的勞動力。因此,政府和社會應要思考如何針對殘疾人士的就業困難提供精準、到位的支援,讓商界及殘疾人士亦能受惠。

現時社會福利署會資助非政府機構為殘疾人士提供培訓及輔導,從而提升他們的技能和知識水平。而這些工作背後的想法是:只要提升殘疾人士的就業能力和工作動機,便可順利協助他們投身職場。然而,這些措施並不足以解決殘疾人士就業的根本問題--君不見不少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的殘疾人士,仍被僱主拒之門外?

單純呼籲配額制 成效不彰

在支持殘疾人士就業這個議題上,企業本應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現時企業的參與並不積極,這大概跟政府所採用的政策有關。當局一直依賴「口號式」宣傳,但卻並未有對症下藥。單靠「呼籲」鼓勵僱主聘用殘疾人士,卻沒有了解他們在實務上遇到的困難和憂慮,最後只會徒勞無功。莫非以為僱主們不知道世間上有殘疾人士的存在?只要稍稍提醒,僱主們便有莫大意慾立刻聘用他們?

本地的殘疾人士組織,過去也積極爭取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希望能在制度上以強制的方式限定企業聘用某個百分比的殘疾人士。但海外的經驗告訴我們,配額制度成效不彰,甚至會弄巧反拙。說到底,一般的企業員工若非對殘疾人士有基本的了解和接納,勉強安排殘疾人士置入企業之中,着實弊多於利。

稅收優惠補貼 推動職場共融

比較溫和而可取的做法,是由港交所要求上市公司每年呈交的「環境、社會及公司管治(ESG)報告」中,披露公司在支援殘疾人士就業的方面的表現。在公眾監察下,企業或會有更大的動力,按自身能力逐漸邁向職場共融。此外,在招聘外判商時,政府與公共機構可指明會優先考慮有聘用殘障僱員的公司,以發揮鼓勵作用。

此外,政府可透過簡化「殘疾僱員支援計劃」的申請,鼓勵僱主購買輔助設備和進行職場改善工程,以方便殘疾員工突破殘疾帶來的不便。今年上半年只有7間企業曾申請這個計劃,可見宣傳及申請的誘因並不足夠。而另一邊廂,政府同步亦可通過稅收優惠、補貼和獎勵等方式,鼓勵企業為殘疾人士設立無障礙工作場所。

而殘疾人士的就業障礙,不光是硬件上的建築,更關乎企業同事對殘疾人士的接納程度。在政府、平機會和各方的努力推廣下,普通市民對殘障人士的歧視已經大幅減少。但最近有一篇專欄文章,以歧視的口吻針對「白卡」人士,正好說明透過公眾教育,讓大家正確認識殘疾仍是必須。而即使企業管理層和員工並不會對殘疾人士冷嘲熱諷,他們在與殘障僱員合作方面仍然缺乏信心和技巧。

提供培訓增誘因 助企業聘用

政府當務之急,是要令僱主們認識殘疾人士的特性,並通過提供培訓和支援,使僱主有信心能夠與殘疾人士共事。現時社會福利署正津助非政府機構,向殘疾人士提供職業康復服務。不過,這些服務很大程度只聚焦於協助殘疾人士本身,鮮少支援企業聘用殘疾人士。因此,社署宜在津貼及服務協議中,加入推動職場共融的服務指標,鼓勵非政府機構在企業中推動職場共融文化。值得我們借鏡的,是近年在英國推動的Disability Confident計劃:透過增強僱主聘用殘疾員工的信心,以增加殘疾人士獲聘的機會。

殘疾人士就業問題長期被受忽視,而相關政策更有欠精準。若果當局向企業提供適當的培訓及支援,並增強聘用殘疾人士的誘因,那麼,殘疾人士便有更大機會地融入主流就業市場,實現自身價值和尊嚴,貢獻社會。

本港殘疾人士就業問題長期被受忽視,單靠「呼籲」鼓勵僱主聘用殘疾人士,卻沒有了解他們在實務上遇到的困難和憂慮,最後只會徒勞無功。(筆者提供圖片)

撰文 : 關志健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