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難以啟齒 壓力爆煲 身心靈課程 助夫妻修補關係

副刊版 2023/08/23

分享:

分享:

去年年中,63歲的杜生發現左胸口及後背出現疼痛。平常愛做運動的他以為只是年紀大、肌腱發炎,豈料是骨髓瘤的警號。患癌如同人生一記重擊,他既不知如何處理,也難向子女啟齒。

壓力逐漸堆疊,更使他與太太的關係轉差。幸而及時遇上身心靈課程,助二人排解情緒、學習溝通,繼續挽手走過這段抗癌路。

因痛症持續,杜生服消炎藥卻苦無改善,直至一晚胸口劇痛難耐,杜生需立即到急症室求醫。做盡X光、心電圖等檢查後卻發現並非心血管問題,便繼續服食消炎藥。數月後因一次運動而痛楚加劇,他便做CT掃描檢查上腹腔:「醫生說發現是癌症骨轉移症狀,但還未知道癌細胞源於身體哪一部分,要再做檢查,我當下呆了,好震撼,不知發生甚麼事。」

其後他立即預約專科、抽血、做正電子掃描,卻仍然未知癌細胞源於哪個器官。「我好疑惑,有癌細胞,但又說沒有腫瘤?」既然未知腫瘤原發位置,醫生也無從入手治療,即使多心急如焚也只能等待。杜生每天均是寢食難安、度日如年,十分無助。「身體的疼痛彷彿加劇了,但又無藥食,壓力好大。」

幸而有舊同學是醫生,看畢杜生的報告後認為是骨髓瘤的症狀,轉介他到血液及血液腫瘤科求醫。「醫生指好大機會是骨髓瘤,是血癌的一種,要入院做進一步檢查。好記得當日是12月21日,翌日做冬,但我要入院抽骨髓。報告發現我患有多發性骨髓瘤,癌細胞更已侵蝕至胸骨,甚至有輕微骨裂。」醫生立即為杜生處方口服標靶藥,並讓他接受一周一次的靜脈注射化療,杜生的痛症才大大紓緩,病情也開始受控。

封鎖患癌消息 太太情緒爆煲

由檢查至確診,一對子女全不知情,因杜生跟太太協議絕口不提患癌一事。即使冬至當日要留院檢查,他也謊稱約了朋友出去玩。「我兒子1月結婚,女兒剛剛轉工,我不想影響他們的心情。更何況即使說了,他們也幫不到我。」

無法與子女傾訴,二人就像走入情緒死胡同。既不知該如何跟對方溝通,也無法向他人傾訴。久而久之,杜生逐漸留意到杜太情緒異常,精神壓力好大。「她會收埋自己,不願跟我溝通。問一句、答一句,頂多問我想吃甚麼、她去準備,整天對着電話。她的想法很負面,會怪責自己,覺得是否因為她做錯了甚麼、照顧不周,才令我患病?」

看到太太的情況,即使杜生化療後出現嚴重便秘、精神亢奮、難以入睡等副作用,也只能死忍:「怕說出來會造成她的負擔,有時不開心,或忍不住說她兩句,也是種無形壓力。」個多月後迎來農曆新年,平日愛出席家庭聚會的杜太,今年卻變得毫不積極,令杜生察覺到壓力接近臨界點。「那刻我清晰地知道,不能繼續讓太太一個肩負重擔,要通知子女。」

如是者,杜生鼓起勇氣,將檢查、治療一路上的心路歷程撰成「千字文」,在家庭群組分享。子女雖然錯愕,但也立即向爸爸送上支持,之後更時刻表達關心、特意請假陪他覆診:「原來子女肯主動陪我覆診,是件很窩心的事。他倆會輪流陪我見醫生,這種無形支持好重要。看到他們好緊張我,兒子每次回家前都做快測,怕令我染疫。」

參加身心靈課程 學溝通互相扶持

向子女坦誠後放下心頭大石,但太太的心結仍然未解。機緣巧合下,杜太在報章上發現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綜合身心靈」課程,杜生便決定一起報名參加。課程共6節,由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負責營運的新界東中心舉辦,並設註冊護士及社工組成的跨專業團隊帶領。每節課程均設有不同主題,如痛苦、感恩、生死,更設有一系列的身心靈活動,包括養生運動、靜觀練習、知識分享等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介入,助參加者調整身心,抒發情緒。

首5節課堂特設「平行小組」,將患者及照顧者分開上課。推行計劃的註冊社工張家恆解釋:「患者與照顧者各有擔憂,但未必敢與對方分享,怕加重負擔。平行小組就像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建立互信氣氛,讓患者和照顧者都能暢所欲言,藉此認識到類近經歷的人。」即使不習慣、不擅於表達也沒關係,可按着自己的節奏消化資訊、適時分享,由自己決定。課程將同路人連結起來,互相扶持、交流意見、一起同行。

課程參加者的年齡廣泛,不止夫婦,也有父母與子女參加。杜生指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夫妻相繼患癌的個案。「我跟太太說,今天你照顧我,難保有朝一日你有事,我也會照顧你。你幫我、我幫你,大家都一樣。不用怕,我們一起正面面對;看到這些真實個案反而令我釋懷,既然事情已發生,也無法逃避,我們只能正面處理,別人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嘛。」

杜生續指,課程讓他領悟到事情本無好壞之分,壞與好其實全在乎心態。「凡事都有一體兩面,課程要我們每天記下感恩的事。起初我會質疑,到底有嗎?事後才發現,原來許多細微的事都值得感恩。如打化療吊針時姑娘一次就成功找到血管,也是件開心事。愈學懂感恩,喜悅就愈多,人也自然更輕鬆。」

修補關係後 夫妻更無所不談

參與課程後,杜太明顯變得開朗。與同路人有傾有講,在家時也願意主動與杜生聊天。課程最後一節,患者與照顧者會一起上課,一同繪畫人生蝴蝶圖、唸出給家人的信時,杜生坦言十分感觸。「以前我不太喜歡寫字,用文字記下自己的感受更是第一次。經歷過後,我才發現原來筆錄更容易反映自己所想。以前有時收收埋埋說不了,或難以用言語表達,但寫下之後,經過重讀、思考、整理,便更容易表達,也比說話更有效。」現時杜生多了用文字與子女溝通,夫妻也終於重回無所不談的關係。「幾十年夫妻,甚麼話題都能聊,只在乎你願不願意說。現在關於病症、日常生活,都可以輕鬆溝通。」

由避談患病,變成願意打開內心、分享經歷的人,杜生亦與親人、好友坦然分享病情,直言期望得到他們的支持。「原來說出來沒想像中那麼困難,反而更輕鬆點。得到別人的支持,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現在經過一輪療程後,病情相對穩定許多,感覺已經與普通人沒甚麼分別了。現在間中會到處玩、踏單車,自行平衡風險就可以了。」

作者:吳霆俊

責任編輯:周美好

杜生和杜太在綜合身心靈課程中一同完成「我的人生蝴蝶圖」,每人繪畫一邊蝴蝶,從中觀察大家相近和不同的部分,增進了解。(被訪者提供圖片)

課程設有不同環節,其中更會一同練習八段錦。(被訪者提供圖片)

藥物副作用令杜生精神亢奮,情緒大起大落,試過突然邀約家人到清水灣看日出。(iStock圖片)

最後一節課要向太太讀出親手寫的「給家人的信」,杜生憶述當時十分感觸。(被訪者提供圖片)

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綜合身心靈」課程的註冊社工張家恆指,課程設「平行小組」不單讓患者和照顧者有機會暢所欲言,更期望課程內容、功課能成為彼此之間的話題,促進交流。(被訪者提供圖片)

治療最難捱的副作用是便秘,杜生指當時約一星期「有入無出」,不敢多吃。(iStock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