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並不等同於面神經麻痺,前者為面部肌肉不自主收縮跳動,開初多以眼瞼為先,後續發展眼角及面頰肌肉跳動,過度疲勞、情緒波動時更為嚴重。面神經麻痺因面神經炎症受壓,多繼發於過濾性病毒感染,致半邊臉肌肉弛軟收緊不能,眼瞼不能閉合,口角下垂。兩者雖同為面肌症狀,但一為自發收縮,另一為無力收縮,前者病程長,每更頻密發作,後者具自我修復能力,若治理得當,約4至6星期康復。本文將談談面肌痙攣。
現代醫學認識面肌痙攣是由於顱第七神經——面神經受到顱內血管機械刺激所致,血管搏動引發面神經發出異常訊號,致面肌抽動不安,但理論並不足以解釋病況受情緒及體力透支影響。近年醫學界提出血管因與神經接觸摩擦、血管的外層壁受累,暴露層壁上的交感神經網絡,故情志波動或體力不繼,可激發交感神經,誤至面神經及面肌反應,故面肌攣急跳動。
中醫自古治療肌肉攣縮經驗豐富,《素問》記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雜病源流犀燭》則云:「血虛無以榮筋,因拘急而惕惕然跳,且四體百骸。亦瞤瞤然動,是筋惕肉瞤。」2021年廣州中醫大學學報刋登一篇歸納了中國醫學數據庫,關於中醫針灸治療面肌痙攣研究,發現最常見中醫辨症為虛風內動型,循經取穴最常依手足陽明經,及面局部穴位,較常見選穴為太衝、合谷、地倉、四白、太陽,其中合谷及太衝穴最為常用。
2018年一份《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報告,刋登針灸結合艾灸治療面肌痙攣,作者提出其效用是由於針灸能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而艾灸則以溫熱感促進循環,減輕面部僵硬感。
2012年PubMed數據庫Altern Ther Health Med一篇系統性文獻回顧,比較針灸與藥物治療效果,針灸有良好治療面肌痙攣療效,惟每研究涉及人數需更為龐大及設計要隨機雙盲,才能得出更具說服力結論。
無論中或西醫治理,患者情緒問題不容忽略,始終男女亦為悅己者容,何況現代社會重視儀容及印象,故醫者既重視面肌病症症狀,亦重視病患所帶來心理影響。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