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養老體系 助市民「自己養自己」

評論 2023/08/31

分享:

分享:

隨着香港老年人口的增加,預計未來政府的社會福利和醫療開支將會繼續上升,引起社會各方愈來愈大的關注。

香港老齡化日益嚴重,亦令養老問題更為嚴峻,雖然政府相關福利支出逐年增長,但津貼金額上升並沒有使問題得到解決,特別是在疫情時期問題更加表露無遺。政府推廣「居家安老」政策,卻缺乏足夠的實質支持,更缺乏長遠布局。

在2014年,香港特區政府聘用周永新教授曾就全民退保向社會各界收集意見,雖然有大部分人認同需要改革,但因為恐於加重企業開支削弱競爭力,及導致政府財赤而未有任何共識,以及為免社會福利主義抬頭,香港特區政府仍只會集中幫助極有需要的基層市民。

倘若港府以提高稅收及強積金,將其某部分收入用作市民儲錢以備將來養老使用,現時市民就香港模仿新加坡養老政策會如何反應?本文希望研究政府在某一時候,劃一界綫當年輕人在畢業後投身工作時,就以新稅率徵收來作未來養老基金使用;至於其他已工作多年的市民,我們建議政府注資成立種子基金,為本港市民設立醫療保險制度,並研究以「自己養自己」方針為全港市民推行全民退保安老政策的可行性,未雨綢繆為香港養老體系的優化改善提出建議。

在2022/23年度,安老服務經常開支預算約140億元,較2017/18年度的約77億元,增加約82%,養老問題已經成為一個迫切的社會問題。但是抗疫3年來香港經濟一度低迷,政府預告財政儲備降至8,000億元只夠維持12個月政府開支。因此,面對龐大的財政赤字,以及人口老化導致開支飈升,如何提高養老保障的水準和可持續性,讓長者得到更好的晚年保障,政府急需全面審視,其中不少人就提出政府需要擴闊稅基,改善稅制以增加財政收入。

逾半被訪者 不了解「退休三寶」

為此,我們進行了一項社區問卷調查,以了解市民退休保障參與和認知情況,及對政府提高稅收及強積金供款,將其收入用作為市民儲錢以備將來養老使用的態度作出問卷調查,為政府優化政策提出建議。本處以不記名的形式,於2023年5月至6月期間透過親身訪問/網上問卷訪問收集到394份有效數據。

調查結果--結論1:逾半數香港市民不了解「物業逆按揭」及「保單逆按揭」。「退休三寶」包括香港年金計劃、安老按揭計劃以及保單逆按計劃,由香港按揭證券公司推出。共同目的都是為確保申請人在退休後可獲得穩定的收入,即是為退休人士「自製長糧」。

不過調查顯示,普遍市民都對「退休三寶」認識不足,作為最多人認識的「年金計劃」,只有3.2%受訪者表示十分了解,有41.4%表示有聽說但不清楚,有10.2%是完全不知道。有逾半數香港市民不了解「物業逆按揭」及「保單逆按揭」,而對「保單逆按計劃」了解程度更是有近36.3%的受訪者是表示完全不知道,可見政府對這些產品的推廣及解說工作不足,亦有受訪者表示這些方案但對於低收入人士案並不通行。政府應積極考慮如何加強解說,更應為社會設計一份人人能參與人人能受惠的退休保障計劃。

結論2:86%受訪香港市民對政府擴大稅基及提高稅率,來增如庫房收入,應對市民老年醫療、安老及護老的未來龐大開支,抱支持及中性態度。

市民盼設 長期照顧保險計劃

調查中,有逾8成受訪者對政府按供款者年齡及收入,強制性增加僱員及僱主強積金供款額,以提供保證息率(回報率)的方式,為市民儲備資金來應對其個人在老年時在醫療、安老及護老的開支,表示支持及中性態度。因此政府應及早研究擴大稅基及提高稅率,並提升市民對強積金信心增加供款,從而為市民儲備更多資金,來應未來在醫療、安老及護老的開支,有助緩解財政壓力。

結論3:近6成市民希望實行長期照顧保險計劃。現時香港未設照顧保險制度,主要以公帑支付的長期護理服務模式為主,長遠而言應難以維持。因此社會上有倡議成立長期護理保險計劃,以保費供款作為新增經費來源,紓緩庫房的財政壓力及提升長期護理服務的數量和質素。調查顯示,有58.7%受訪者贊成實行長期照顧保險計劃,有34.4%表示不贊成亦不反對。因此政府亦積極考慮學習其他國家的應對措施,吸納經驗,設計實行適合香港的長期照顧保險計劃。

新加坡養老金制度 港可借鏡

總結:面對全球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新加坡養老金制度基於「自己養自己」的核心概念,新加坡在美世CFA發布的全球養老金指數報告中,已經連續14年獲評為亞洲最佳退休養老制度。香港政府可以仿效新加坡政府,以香港實際情況推行以強制儲蓄為原則的中央公積金制度,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一定的經濟保障,讓社會真正可達到「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境界。

建議1:市民退休保障參與度不足,普遍市民都對「退休三寶」認識不足,強烈建議政府加強這些產品的推廣及解說工作,協助市民了解各種有助籌劃退休生活或財富管理的保險和其他金融產品。加強年籌劃退休的意識和推廣及早儲蓄的好處,包括如何計算自己退休後的財政需要和累積所需的退休收入等,更應為市民設計一份人人能受惠的退休保障計劃。

建議2:簡單低稅率,是本港成功的基石之一。但香港老齡人口增加已經是不可逆轉之趨勢。在優化營運及服務之開支同時,政府必須盡早擴大稅基以增加政府公共財政收入,建議政府深入研究通過增加稅率及強積金供款,以應對未來開支。

建議3:除了擴大稅基外,香港的財政儲備如何能夠優化運用,其實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觀乎現在的強積金表現十分一般,近年更沒有幾個人能在其中得到與通脹相等的回報,賺錢的反而只是強積金的基金公司,因此政府更應該審慎考慮是否在財政儲備運用上,作出更多有前瞻而可持續的方案。

倡允部分MPF 投資政府基建項目

例如,政府除了簡單地把打工仔的強積金交給基金管理公司外,亦可以考慮將部分的強積金投資到政府一些穩定的基建專案,譬如隧道或鐵路的建設,這些項目可以在投入運作後,長期而有效地提供不錯的回報。舉例8月2日將實施的三條過海隧分流方案,由於有關方案包含價格調整,商議過程中亦引起市民及議員爭議。如果政府日後將部分市民的強積金,投資到政府3條隧道及其他基建例如鐵路及明日大嶼之類項目上,這些項目之收益可以用作市民儲備資金以提供保證息率(回報率)的方式,來應對其個人在老年時在醫療、安老及護老的開支。令市民可以分享社會發展紅利,為自己將來退休安老生活提供保障,相信市民對價格調整也會較易接受,從而也可減少社會矛盾。

我們也希望香港政府可以仿效新加坡政府,推行以強制儲蓄為原則的中央公積金制度,在思考計算全民退休保障,我們應以「預先供款」的方式實施,年輕人現在開始供款,但20年後才開始支付退休金;而對於當下的香港老人,則由公共財政撥款來支持。只要投資追及通脹,而就業率沒大幅下跌,就不存在持續營運問題。

香港老齡人口增加已經是不可逆轉之趨勢,筆者建議政府深入研究通過增加稅率及強積金供款以應對未來開支。(資料圖片)

撰文 : 張展鵬 西貢區議員、選舉委員會委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