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喪失活動能力 進食及呼吸困難 漸凍人症確診慢 惡化快
俗稱「漸凍人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患者可於短時間內失去活動、說話、吞嚥能力,最終演變成嚴重殘疾、呼吸衰竭,情況不容忽視。惟現時大眾認知不足、確診過程漫長,病人既要面對病情不斷惡化,照顧者亦須肩負沉重的醫療、護理和復康開支。
香港肌健協會顧問、復康科專科醫生郭子堅解釋,漸凍人症大多於50歲或以上發病,源於負責肌肉運動的大腦細胞、腦幹細胞和脊髓前角細胞同時或局部壞死,導致患者出現肌肉退化、萎縮、四肢無力、不規律顫動和抽搐等症狀。惟現時病因尚未確定,高達9成患者無家族病史。
但此症的惡化速度快,患者可於數年間失去活動能力,甚至出現發音不清、吞嚥困難等問題,若呼吸系統肌肉退化,更會導致呼吸困難,或因痰涎積聚於肺部而併發肺炎等。病人或需長期使用輪椅、呼吸輔助設備,以及喉管餵食。身體機能不斷退化之下,病人失去自理能力,生活質素嚴重被影響。但漸凍人症屬於運動神經細胞疾病,病人的思維、記憶、感官都正常運作,可充分意識到身體的退化情況,卻苦無藥物能根治病症。
確診過程長達一年
為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情況,香港肌健協會早前成立全港首個「漸凍人症患者資料庫」。資料庫去年以網上問卷和電話調查的形式,收集全港23%患者的數據,發現漸凍人症的初期病徵如手、腿肌肉無力因難以辨認,令病人平均需向4名醫生求醫,逾5次詳細檢查(包括肌電圖、腦/脊髓磁力共振/驗血/抽骨髓等)方能得知患病,平均確診期長達約一年,當中更有約12%患者超過兩年才發現及確診。診斷過程漫長,病情亦不斷惡化,資料顯示現時有三分二患者屬嚴重殘疾,日常活動能力僅為晚期癌症患者的三分一,部分更需長期卧床及被痛症困擾。
退化無法逆轉,病人只能以紓緩病徵、減少併發症為治療目標。如購買醫療及復康器材維持生活,亦需改裝家居保障安全。協會指每名患者平均每月醫療開支逾1.3萬,包括物理治療、租用維生儀器,而購買醫療床、輪椅、於家中加裝扶手等一次性花費更高達9萬元,大大加重病人和照顧者的經濟負擔。
症狀一年內急劇退化
今年57歲的鄭先生於2021年年中發病,起初只出現輕微口齒不清、頸痛等症狀,其後左手、左腳無力,原以為是中風徵兆,求醫並檢查後便沒有再跟進。至去年年初病情惡化,腿部無力的情況變得嚴重,一星期更會跌倒數次,輾轉求醫仍無結果,至年底才正式確診漸凍人症。「得知確診的一刻,醫生說無得醫,病情也會迅速惡化,感覺晴天霹靂。」鄭太指當時還未消化到丈夫患病,便需決定是否插鼻或胃喉、是否需要自費用藥,未來要使用呼吸機或於喉嚨開孔呼吸等一連串問題。
鄭生鄭太的3名子女仍然在學,其後二人向社工求助並申請傷殘津貼,無奈亦難以應付龐大的醫療開支。面對活動、說話、吞嚥和呼吸能力不斷退化,鄭生早前已接受胃造口手術,並月租三千元的非入侵性呼吸機維持生活,現時亦需依靠電話的語音功能與人溝通。
從事文職的鄭太既要肩負家庭日常開支,也要聘請外傭照顧丈夫,只能為鄭生購買二手輪椅。「即使二手輪椅無法支撑他的頸部,我們也難以負擔一台較好的電動輪椅,而租用呼吸機亦無資助,只能自費。」由於鄭生未滿60歲,不能入住院舍,鄭太指現時除了經濟資助,更需要日間護理支援。因在家活動如過床,輔助鄭生由座椅移動至便椅等,均需要特別小心。
作者:吳霆俊
責任編輯:周美好
▲ 現時全港的漸凍人症患者約200人。(iStock圖片)
▲ 香港肌健協會會長呂文林呼籲大眾關注漸凍人症患者的需求,促請政府設立神經肌肉疾病專科診所,為患者提供適切的復康服務和資源。(曾耀輝攝)
▲ 據肌肉萎縮症功能性評估推算,約4至6成患者僅剩9個月存活期。(iStock圖片)
▲ 現時有先進的醫療及復康產品有助病人紓緩病徵、改善生活質素。如較透氣的碳纖維腳托可預防肢體變形和協助步行,咳痰機亦可緩解氣道梗塞,改善痰涎於肺部積聚,惟費用昂貴,病人難以負擔。(iStock圖片)
▲ 香港肌健協會顧問、復康科專科醫生郭子堅(右)指,漸凍人的存活時間由數月至10年不等,中位數為3年左右。(曾耀輝攝)
▲ 面對病情不斷惡化,患者鄭先生(左)仍做義工探訪病友,鼓勵同路人積極面對病症,不要放棄。(曾耀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