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偽日本貨
最近全中國的日本料理店及日本相關消費品有多大影響?不說不知,統計說中國有接近八萬家日本料理店,如何在此特殊情況下求生?現在不少店舖都會在門外張貼:本店放心好食材,非日本進口。
行內人一個自嘲的說法是,以前大家都喜歡假裝進口,現在終於不用裝啦!於是,見到不少店會在菜單上列明海鮮的來源地,包括挪威、俄羅斯、中國大連、福建等地。說實在,以前說日本料理,都該知道不一定表示吃的就是日本食材,而只是日本式料理而已。選用的材料,來自中國的相當普遍,只要不是在菜單上冒充日本進口,一向問題不大。最受影響,就是以前定價較高、號稱全日本進口的高端店,現在沒有日本進口,用內地食材,他們就沒理由賣得那麼貴了。
另外,有些商家為表態度,甚至會下架所謂日本牌子的食品,但情況則有點複雜,因為查實好多食品,只是那牌子名和包裝似日本貨,但其實都是中國出品。便利店常見的三藤北海道風味牛乳、元氣森林,種種用上「の」字或總之用一堆日文來命名的包裝食品,因要模仿日本那種小清新包裝,一直就是偽日本貨。所以這次反而變相讓消費者知道,之前原來有那麼多冒充貨。就連上海開了不少店的甜品布丁名店Mvuke Tokyo,其實也是上海牌子,跟東京沒甚麼關係。
風氣所及,近期有名的「奈雪の茶」門店,也見到陸續在換新logo,要由「奈雪の茶」改成「奈雪的茶」,招牌也得從原來日語Nayuki變成漢語拼音Naixue。來不及換的,就先直接在logo中那「の」字上用張白紙印出個「的」字去蓋着。以前本土品牌日本化,有締造進口高級感的意圖,現在則變成燙手山芋,在變幻的消費意識下,隨時要危機管理。
撰文 : 李照興
欄名 : 中國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