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華為新機芯片 爭取技術追趕時間
華為推出新旗艦手機Mate 60 Pro,引起廣泛關注,眾所周知,美國針對高端芯片技術,對中國實施重重制裁,惟Mate 60 Pro意外搭載7納米芯片,反映中國在技術封鎖下,仍然能夠取得進步,具重大象徵意義。然而,中美科技戰正酣,中方取得突破後,幾乎可以肯定,美方必然會出手,至於如何出手,或可從美國各界對事件的研判取得啟示。
量產7納米芯 屬進化性非革命
中方芯片取得突破,第一時間當然要搞清楚,半導體研究公司TechInsights馬上將華為的新機拆件,進行研究,認為手機使用了中芯國際的新型麒麟9000s芯片,採用中芯國際的7納米技術。然而,中芯國際有7納米技術本身,對美國來講並非特別驚奇,外媒去年已公開報道,中芯國際掌握將兩層14納米芯片疊起來,去達到7納米效能的技術。
製造芯片所使用的光刻機更新迭代,最尖端的極紫外(EUV)光刻機,其荷蘭廠商已應美國要求進行封殺,中方無法取得EUV,只能用次一級的深紫外(DUV)光刻機。正常來講,製作7納米芯片,需使用EUV,中方沒有EUV下如何製造7納米芯?這正正是中方突破關鍵所在。
DUV雖然較舊,但專家指出,如果全力催谷,將其性能發揮到淋漓盡致,仍然可以達到7納米。《華盛頓郵報》對此有貼切易理解的比喻,指就好比強力的噴射式引擎被禁,飛機製造商於是加多幾個引擎,谷高推進力,達至同樣的速度。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林本堅表示,在無法取得EUV的設備下,可利用多重曝光技術,理論上可達到5納米,但實際極限為7納米,但良率較低,推高製造成本。
事實上,台積電(TSMC)早期的7納米芯片生產,正是使用DUV設備,後來光刻機進步,改用EUV。因此,《華郵》評價今次中方的突破,屬進化性質(evolutionary),未去到革命性(revolutionary)。
值得關注的其實不僅芯片,還有中方能否在製造光刻機的技術上取得突破。綜觀英語世界分析,較多認為中方是透過催谷DUV來突破,而非在EUV技術上突破,前者有極限,頂多是7納米,不能推進,潛力已開發殆盡。
美制裁勢加碼 京力爭再破圍堵
不少外媒都提到,DUV能夠製造7納米芯片是外界一早知道的事實,另一方面,美國顯然是有意識地容許中方買DUV。
荷蘭的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已在9月1日生效,ASML仍然獲批繼續向中國客戶交付DUV設備,結合中國近年積極購買DUV,今次能夠大量生產7納米芯片,Mate 60 Pro出貨量至少1,200萬部,美方不應感到特別意外,換言之,從美國角度出發,似乎不應視為制裁出現漏洞。
當然,到了美國國會議員口中,則變了另一回事,所有事情都會走樣,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共和黨議員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指中芯違反了制裁,要求美國商務部,停止向華為和中芯國際出口所有技術。
無論如何,中美在半導體技術發展上,圍堵與反圍堵的角力,不會停止。美國在有關政策上不可能改弦易轍,除非中方明顯落敗,否則美國制裁只會加碼。要在芯片上擺脫美國自主無疑困難,惟中方今次成功量產7納米芯片,突破圍堵總算向前走出了一步,為華企技術追趕爭取到了一些時間。
撰文 : 林建忠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