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國家改名本平常 印度激起千重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宇宙的基本原理可用語言道出,萬物的實際形態也可起名添字,但只要講了出來起了出來,就免不了脫離本質,不再是恒常的那回事了。印度欲改國名,一石激起千重浪!
國家改國號其實比想像中常見,原因也多種多樣。
去殖自有道理 Bharat「根正苗紅」
有的希望凸顯民族文化,例如「暹羅」(Siam)改為「泰國」(Thailand)凸出泰族主體、土耳其近年對外不再自稱「Turkey」改用本地拼寫「Türkiye」。
有表達自我兼去殖民化的,如緬甸「Burma」換作「Myanmar」、「錫蘭」(Ceylon)變為「斯里蘭卡」(Sri Lanka)。非洲不少國家也如此,近期例子有南非小鄰邦「斯威士蘭」(Swaziland)更名「史瓦帝尼」(Eswatini)。
有的想破舊立新,像「波斯」(Persia)變成「伊朗」(Iran),示意新時代來臨,希望擺脫蘇俄及大英影響。
也有的為了名正言順,如「Holland」(實為荷蘭兩個沿海大省)統一使用「Netherlands」、「Czech Republic」(捷克人的共和國)為自己地方正式起名「Czechia」、「南斯拉夫聯邦」解體後的「南斯拉夫聯盟」正名「塞爾維亞和黑山」(黑山亦已於2006年獲授權獨立)等等。
但印度這次先斬後奏,在G20峰會邀請函和席上名牌自稱「Bharat」(布景板和宣傳品仍寫「India」),原因除了包括上述所有,還有更多!
印度憲法開首列明:India,即Bharat,是聯邦制國家。Bharat是印地語(Hindi;源自梵語),直譯「巴拉特」,傳統上則作「婆羅多」,是印度神話中的上古時代共主,類似中國炎帝和黃帝。
Bharat亦有「尋求真理」等正面意思,也自古用來稱呼今天印度東北部、流入孟加拉灣的恒河(Ganges)流域地區。反觀流入阿拉伯海的印度河(Indus)流域,雖是古印度文明發源地,但今天幾乎全部位於宿敵巴基斯坦境內,撈亂骨頭!
那India怎麼來的呢?印度河流域地區古稱Sindhu,中國史上繙譯「身毒」,後來轉寫「天竺」。波斯語沒有S音則翻成Hindu,到了希臘變成Indus,最後再經過不知多少遍,在「語言中的嬰兒」英語叫作India,才殖民回到原點。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此時欲改國號為Bharat,自有去殖民化、建立文化自信、推動民族復興的道理,但也「動機不純」。
印度預定明年春季大選,最大反對黨「印度國民大會黨」(國大黨)近日聯合另外27黨,聲勢浩大組成「印度國家發展包容聯盟」(Indian National Developmental Inclusive Alliance),簡稱INDIA(顯然是先想好簡稱再夾硬改的名),挑戰莫迪的「印度人民黨」(印人黨)。
如此,印度改名議題旋即扯上政爭。各方相信莫迪多少有意針對INDIA,反對派則大呼「莫迪好憎India!」更有人打趣,坐擁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會否改名「印度」?
莫迪「動機不純」 會否弄巧反拙?
換言之,莫迪試水溫,也是為了鼓動民族主義,討好支持者,爭取選票鞏固執政地位。至於改國號會否真正落實,還不好說,畢竟India才是遠近馳名生招牌,Bharat出了印度無人識。
而且這還涉及印度國內錯綜複雜的語言問題。印度獨立後未有強推「普通話」,不同的邦更以語言為劃分基礎,造成印度官方語言多達20幾種,東西南北彼此無法溝通(懂英文的只屬少數),嚴重窒礙發展。而印度28邦之中,僅11邦官方語言包括印地語。凸顯印地語地位的改國名搞不好,隨時弄巧反拙,加劇國內分化。
無論如何,中文叫法「印度」相信都不會改。這是玄奘和尚1400年前取經時,根據當地(印度河流域)語言的第一手繙譯,與「India」無關,更歷史悠久得多。
最後還值得一提,數撈亂骨頭地名,「冰島」(Iceland)綠油油,丹麥北美自治領地格陵蘭(Greenland;「綠地」)則冰天雪地,要不要交換?
▲ 印度總理莫迪政府此時欲改國號為Bharat,自有去殖民化、建立文化自信的道理,但也「動機不純」。(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