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上市公司改革 投資者重投日股

評論 2023/09/13

分享:

分享:

筆者已很久沒有公開談論股票市場,自兩年前的夏天起一直看淡中港股市,在現時宏觀情況下預期未來一段日子也未能見到拐點。須知資金只往風口走,今年筆者除了投資美股外,也有研究日本股票。年初至今,日經指數上升25%,在先進國家股市中,回報僅次於納斯達克的33%,確是風口所在。

究竟甚麼喚醒了沉睡30年的日本股市?在宏觀經濟漸見起色的情況下,東京交易所推動的上市公司改革成了催化劑,帶動資金流入,其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通縮跳出死胡同 宏觀經濟見起色

第一,日本的物價終於從過去30年的零通脹,甚至通縮,重回至今年7月的3.3%通脹水平。日本經濟自從90年代初爆破後,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企業及個人風險胃納大降,導致經濟停滯不前及通縮。在物價持續下跌時,市民不願花錢,經濟難有起色,所以現在日本通脹重燃是一大喜訊,相信國民會比之前更願意消費及投資。

日本的通脹原因有幾個,除因為環球資源及石油價格上漲外,美日息差拉闊導致日圓貶值,也帶動了通脹。不過,筆者認為最核心的通脹因素,就如美國一樣,是工資。日本的少子化及老年化問題,導致勞動人口短缺,一直靠延遲退休年齡及女性加入勞動市場作紓緩,但這紅利已走到盡頭,加上3年的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工作模式,就連中國的科網企業也都在日本聘請程式開發員,工資是當地的雙倍,打工仔也更主動選擇喜愛的工作。所以,看來工資帶動的通脹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刺激當地物價。

第二,宏觀經濟漸見起色。日本的GDP自1993年起一直在4萬多億美元上落,所以被形容為迷失30年。可是剛公布的第二季數據顯示,GDP按年增長4.8%,相對過去30年的平均零增長,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再者,大家一般留意的GDP數字其實是實質GDP數字,即名義GDP減去通脹率,假如加上約3%的通脹率,名義GDP增長達8%,增長比中國還高,當然當中也跟疫情後經濟重啟有關。今年第二季,日本上市公司盈利平均按年增長11%,達16萬億日圓,是30年來最高季度盈利紀錄,券商預測未來3年也繼續有不錯的增長,證明企業也受惠於經濟復甦。

東交所帶頭改革 股東回報受重視

第三,東京交易所今年1月帶頭推動改革,要求上市公司更重視投資者訴求,所有市帳率低於一倍的公司(佔東交所上市公司近半)須提出改革方案,提振股價。此外,公司也要提高透明度,例如公告要有英文版等。眾所周知,日本的企業文化非常僵化,在終身僱用制度下,晉升機會只看年資,導致缺乏創新,很多公司持有大量資金不作投資,亦不甚重視股東回報。在東交所推動下,今年作股票回購的企業大幅增加,企業也開始砍掉沒有盈利的業務,並減持互相的交叉持股,增加獨董人數等。此外,小股東也更關注自身利益,有不少維權基金(Activist Funds)在股東大會上提出改革方案,以提升上市公司的企業管治及股東回報。筆者最近私下跟東交所高層溝通,得悉機構投資者對這一波改革浪潮反應正面,相信陸續會再有改革細則出台,成為這一波牛市的催化劑。

第四,本地及海外資金開始流入日股。由於日本股市長期不振,日本居民對投資當地股票興趣不大。資料顯示,全日本居民有超過2,000萬億日圓流動資產,超過一半是現金及銀行存款(見附圖),機構投資者也大量投放於國債中,基本都是沒有利息的。日本政府為了鼓勵投資股市,將於明年初推出新的個人投資戶口免稅計劃NISA,以鼓勵居民把儲蓄轉換為投資。此外,日本個人及機構也因為要增加回報以對抗通脹而把部分資金轉投股市,將會為市場注入新動力。海外資金方面,有不少國際投資者近年大幅降低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例如上月滬深港通北向投資者共減持了900億元人民幣的A股,這些騰出來的資金大多會改而配置到其他亞洲市場,日本正是主要的受惠者,因為市場夠深夠寬,年初至今已有新增300億美元外資投入日本股市。今年股神巴菲特大幅減持比亞迪,並增持日股便是最佳例子,相信這趨勢在未來一兩年仍會持續。

受惠海內外資金流入 港堪借鏡

對喜愛短綫炒賣的朋友而言,日本股市也是個天堂,東京交易所日均成交額大約4萬億日圓(約2,000億港元),流動性比港股高。雖然經紀佣金水平與香港相若,但其他交易成本卻遠低於香港,例如近日熱議的交易印花稅,日本完全免收(香港:0.13%),至於其他交易徵費日本也沒有(香港:0.01%左右),除此以外,買賣差價一般都在0.05%以內(較香港少一半以上),為短炒創造了很有利的條件。看來香港也可借鑑日本的經驗,研究如何能夠激活股市。

總的而言,筆者相信日本通脹持續,經濟將慢慢升溫,30年迷失日子已成過去。日本股市亦在交易所推動的改革下開始重視股東回報,吸引機構投資者參與,加上中美博弈,資金會繼續流入日股。過去10至20年資料顯示,平均每年10月至12月是日股表現最佳的季度,此處正是風口所在。

日經指數由年初至今上升25%,在先進國家股市中,回報僅次於納斯達克的33%,確是風口所在。(法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區偉志 石壁投資管理投資總監、嶺南大學財務系專業應用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