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香港每年約進行萬宗通波仔 手術風險及後遺症須知
患上冠心病,「通波仔」(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或血管造形手術)是其一的常見治療方案,本港每年大約進行10,000宗通波仔手術。
通波仔雖普遍,但其手術原理是怎樣、手術後病人有哪些注意事項,以下為大家解答。
冠心病是香港三大殺手之一,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不少人患有三高、吸煙、肥胖、家族史、缺乏運動以及患有睡眠窒息症等都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從而令血管變窄或阻塞,影響供血,有機會引致生命危險。
當冠心病患者的心管收窄到一定程度,或需接受通波仔手術,心臟科專科醫生符朝麗指,這種微創手術,主要是利用穿刺皮膚方法,將導管放入腹股溝之股動脈或手腕橈動脈,再利用X光技術引導導管進入心臟,擴張已收窄的冠狀動脈,使血液再流通。
球囊擴張血管
通波仔過程是這樣的:通波仔時病人是清醒的,通常只需局部麻醉。醫護人員會為病人的胸口貼上電極以量度心率心跳、手部連接血氧監察器及血壓量度器,時刻監察病人狀況。
醫生在病人大腿內側(腹股溝)、前臂近手腕部位或頸側作刺針,進入動脈,在X光引導下將不同的導管推送入心臟。醫生會注射顯影劑,並拍攝X光影片,以確定血管收窄的程度。一般情況,醫生會將一條特別的導管送到有收窄的血管,再將一條幼微鋼絲通過收窄之位置,以該鋼絲作引導,把球囊放到收窄點,然後打開球囊,使血管擴張;再放入合適的金屬支架,以確保血管持久擴闊,金屬支架是會永久留在體內。
嚴重與輕微副作用
病人最關注的是通波仔風險有幾高,符醫生說此手術會有一定風險,風險程度視乎心臟功能、血管阻塞程度、其他臨床病況等因素而定,需要由主診醫生作個別評估。
隨着醫學科技日新月異,現時通波仔手術成功率十分高,術後出現後遺症機會不高,但亦有可能發生嚴重併發症,包括死亡、心臟病發、中風等,而較輕微併發症則包括對顯影劑過敏或作嘔等。
接受通波仔後,病人一般可於術後檢查完翌日出院,惟要注意病人術後務必遵照醫生指定的藥物處方服藥,特別是抗血小板藥,如自行停用可引致血栓於支架內凝固,若情況嚴重可引致死亡。另外,應視乎病情,在醫生的監察下,在一年或一年半之間跟隨醫生指示減藥或停藥。另一方面,要保持傷口清潔,需立即更換已被弄濕的消毒紗布,在術後檢查完的一至兩天才可沐浴。
手術後需調節飲食作息
接受完通波仔手術後,患者謹記短時間內應避免進行劇烈運動,以免傷口流血。傷口附近的瘀傷,通常在檢查後兩至三星期內會消失。應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戒煙酒、減少高脂、高鈉及高膽固醇食物,並減少熬夜,有足夠休息,減輕生活及情緒壓力。另外,一旦傷口有液體流出、腫脹或發炎等問題,需立即就醫。
那通波仔手術後,飲食上有何禁忌?符醫生表示:「飲食禁忌十分個人化,需根據病人本身個人情況決定。其實只要均衡飲食,毋須添補過多『補品』,因為通波仔手術傷口細小,不會令患者元氣大傷。」
作者、責任編輯:周美好
▲ 通波仔手術的原理是將球囊在血管中張開,重新撑開血管,再放入合適的金屬支架,從而令血管回復暢通。(iStock)
▲ 通波仔可令冠心病病情得到紓緩,但會有復發機會,患者要遵從醫囑按時服藥,不可自行更改劑量或停服,並定時覆診。(iStock)
▲ 通波仔手術過程是在大腿腹股溝或手腕的橈動脈進行。若病人的血管已嚴重鈣化,手術用的球囊未能通過的話,可能需要用特別的儀器協助。(iStock)
▲ 高血壓和糖尿病人的血管質素相對較差,做通波仔亦較困難。(iStock)
▲ 心臟科專科醫生符朝麗說,接受通波仔手術後,患者日後要減少高脂、高鈉及高膽固醇食物,以免血管再次堵塞。(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