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版「一帶一路」 成也美國敗也美國

評論 2023/09/18

分享:

分享:

本欄兩周前解讀金磚國家擴員,形容世界是大舞台,讀懂地圖才明白台上演員各自位置,適合或不適合唱甚麼戲。今天繼續用地圖品一齣新戲。

本月新德里G20峰會,印度辦得算不錯。一群話不投機的國家難得達成宣言,雖等於甚麼都沒講,但至少邀請了非盟加入,無奈國際傳媒不太關注非洲。

搶眼的反而是印度改了自己國名,和美國牽頭G7去年公布、抗衡中國「一帶一路」的「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PGII)高調宣布(迄今唯一)重頭戲: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ndia-Middle East-Europe Economic Corridor,IMEC)。7國8方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別管這些煩人的英文字母簡稱,古時中國有絲綢之路,印度有香料之路,姑且就把IMEC稱為「新香料之路」。

細品地圖,新香料之路若非美國未必走得通,但美國根本不應是主角,且也正因美國,此路恐怕不好走。

波斯灣至地中海 打通陸路趨成熟

先看看新香料路走哪裏。美國、印度、沙特阿拉伯、阿聯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上歐盟,同意打造兩條走廊。東部走廊連接印度至阿拉伯灣(波斯灣),北部走廊接駁阿拉伯灣至歐洲,其中包括橫越阿聯酋、沙特、約旦、以色列的鐵路網,供印度至波斯灣的海運轉成陸運,到達地中海再海運往歐洲。

IMEC其實不是全新概念,亦非美國提出。新加坡國立大學南亞研究所學者坦楚姆(Michaël Tanchum;也是美國「中東研究所」、泛歐「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等多所智庫研究員,任教西班牙納瓦拉大學)2021年8月發表《印度的阿拉伯-地中海走廊》,論述印度可怎樣在國際貿易上發圍。

讀懂地圖方能理解形勢。印度陸路受巴基斯坦、中國兩個戰略對手封堵,難以接通中亞、西亞、北非、歐洲。反觀中巴正打造經濟走廊,中國可經瓜達爾港直抵波斯灣、直出印度洋。

印度當然自己知自己事,也早就嘗試突圍,20年前開始投資伊朗恰巴哈爾港(幾乎就在瓜達爾旁邊);近年又與伊朗、阿塞拜疆、俄羅斯打造「國際南北運輸走廊」,印度貨坐船到恰巴哈爾,可陸路直達聖彼得堡。只是伊朗長期受西方制裁,俄羅斯現在更與西方間接戰爭,走廊潛力未能發揮。

新香料路應運而生。印度海路去阿拉伯半島很近,那裏更有農產品大客,阿聯酋及沙特去年是印度第3、4大貿易夥伴。至於波斯灣至地中海之間陸路,打通條件亦趨成熟,背後是美國發功。

美國2020年促成阿聯酋與以色列建交(此前區內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只有埃及和約旦),海灣阿拉伯國家與猶太國關係緩和,龍頭沙特也朝着建交方向前進(只是速度仍難判斷),為開通經貿通道創造了條件。

阿聯酋與沙特鐵路最快明年完成連接,沙特與約旦亦同意擴建鐵路達至聯網。最後一塊拼圖,就是約旦到以色列海法港(中資2021年開始經營,以方今年同意印企另外投資)的跨境鐵路,IMEC有望加快這項目進程。約旦與以色列今次雖未簽署備忘錄,但都是PGII成員。

倘走得順 印度往歐最快僅10天

假如新香料路走得順,坦楚姆計算,從印度走海路-鐵路-海路到歐洲,最快只需10天,比走蘇伊士運河的傳統「直通船」路綫快40%(即接近7天)。

這就是新香料之路的要旨,主角是印度不是美國,目的是彌補地理缺陷,在局限下發揮最大潛能,而非對抗一帶一路。

看地圖就一眼懂,一帶一路是打通東亞到西歐、重振西方海權近500年興起前,亞歐大陸心臟地帶在世界舞台上的核心角色,同時兼顧海洋連接非洲的史詩大計,IMEC能比嗎?

即便如此,新香料路能否真正走得通順,仍有不少疑問。

一方面在於經濟效益。就算新香料路所需基建全部到位兼運作暢順,全程真的只需10天,貨物先乘船,然後卸船分裝多列火車,再重新集合多乘一程船的經濟效益,會否真的比從印度坐船直送歐洲高、省到的時間能抵回額外成本?

簡單運輸複雜化 成本效益值關注

中歐貨運班列成功,在於填補了空運迅速但量少成本高,與海運量大成本低但緩慢,兩者之間的sweet spot。中歐班列需時約兩周,比海運的30至45天快一半以上。新香料路把簡單運輸複雜化,若理想情況下亦只快40%,成本效益就值得關注。

另一方面在於地緣政治。新香料路是印度發掘潛能的嘗試,美國的中東外交為其創造了條件,但也為其埋下了地雷。

中國為何促成沙特與伊朗和解?金磚為甚麼還要吸納阿根廷?因為正如一旦法德不和,歐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與發展,拉美自強需要阿根廷與巴西站在同一陣綫;中東擺脫亂局,則需要沙特和伊朗並肩。

美對中東政策 非解衝突推動發展

美國的中東(也可以說全球)政策,問題始終出在拉一派打一派,試圖從陣營對抗漁利,而非化解衝突,誠心推動發展。美國推動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修好,背後目的就是針對伊朗。

美國本月正準備與伊朗換囚,並解凍伊朗在南韓資金,關係稍為好轉之際,美方月初正式宣布,充公美軍4月從海上攔截的伊朗石油(和你談完又整你,與對華同出一轍)。美國的海盜行為,當時已激起伊朗在波斯灣扣押數艘油船反擊,美方到底是疏通還是阻擋新香料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至整個阿拉伯世界的矛盾,也是新香料路上,美國無意掃除的地雷。

此外,美國還有印度用新香料路「對抗中國」的心態,亦恐為此路製造更多障礙。坦楚姆原構想,新香料路接駁中資經營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需時10天也是按此計算,但美印似已排除這選項。美印往後會否施壓沿綫中東國家,要求路上基建剔除中國元素?新香料路效益會否再打折?對方又會否答應?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