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夜經濟注入ESG元素 吸客新亮點
香港疫後復常,經濟復甦卻不似預期。鬧市和商場在入夜後冷冷清清,與流光溢彩的國際大都會形象格格不入。推動夜經濟於是成為政商界熱話,特區政府更火速地推出「香港夜繽紛」,吸引市民和遊客「夜蒲」消費。
沒有人會反對搞活夜經濟,問題是怎樣搞才能活起來。夜經濟的特點,是以休閒和娛樂為主,讓身心放鬆之餘,亦着重追求精神價值。這當然是緣於大部分人的生活習慣,白天工作,下班之後,才有時間和需要放鬆身心和追求精神價值,所以很多具人文價值的活動,例如話劇和音樂會等,總是在夜間舉行。
因此,要復興夜經濟,價廉物美的食、玩、買,已難成賣點。增加新元素,讓市民知道出來活動和消費有增值感,或許才是激活夜間經濟活動的新意。筆者拋磚引玉,建議在推動夜經濟時,加入ESG元素,應該能夠成為夜經濟的新特色。
藉ESG效應 可抵銷負面作用
且慢,推動夜經濟和ESG(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環境、社會和管治),表面看似乎是自相矛盾。首當其衝的,是會為環境(Environment)帶來負面影響。最明顯就是額外消耗的能源、製造的碳排放和廢棄物。接着就是增加對人力資源的負擔,商舖、商場和夜市場地等相關員工可能因而需要加班,對社會責任(Social)中的勞資關係,同樣會帶來挑戰。此外,夜經濟的重點夜市,亦會改變周邊社區的日常,或會對當區居民帶來不便或滋擾。而遊客(不論外地或本地)的流量、當區的交通安排,以及可能出現的噪音及/或光污染等,亦會令不同持分者擔憂。
這樣說並非潑冷水,鼓吹「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正好相反,盡管夜經濟會在ESG方面帶來一些負面作用,但要是從ESG的角度推廣夜經濟,它對ESG的正面影響既可以抵銷其負面作用,更可以成為本地夜經濟有別以往的新特色。
在亞太區內,台灣是發展ESG較先進的地方,同時島內各地的夜市亦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它在夜經濟中推廣ESG的經驗,或許值得香港借鏡。
台灣回收夜市廢油 轉製肥料
以桃園市八德區的興仁花園夜市為例,它與廢食用油回收公司合作,回收夜市的廢油,並回饋一定金額予參與的商家;另外,台北的寧夏夜市亦有設置油脂截留器,夜市攤販能把廢棄食油棄置在內,截留器會把油脂集中在截留槽當中,然後有專責的回收公司前來帶走,轉化成肥料在有機農場使用。
一向是香港競爭和比較對象的新加坡,夜經濟亦是當地的一大特色。其中濱海灣花園不但是一個大型的綠化地帶,園區更會在在晚上於高25至50米的「超級樹」舉行燈光秀,既能作為旅遊熱點,亦能成為城市的「綠肺」,一舉兩得。
可贊助攤販 建「碳中和夜市」
香港可以參考台灣和新加坡夜市的經驗,把ESG元素加入夜經濟活動:例如鼓勵或贊助夜市攤販採購有公平貿易認證,及/或對環境友善的材料來製作他們的工藝品和美食;設置回收設備,把夜市產生的廢料轉廢為用,甚至升級再造;鼓勵相關回收和環保機構在夜市內設立專門的工作坊,讓市民落手落腳參與,體驗升級再造的好處;也可以在夜市內活用環保科技,實施不同減碳措施,建立「碳中和夜市」;更可以在夜市中為非牟利組織劃出專區,讓它們在當中舉辦一些能促進社區關懷、家庭關係或殘疾人士關顧的活動。
夜經濟曾經是香港繁榮和動感的象徵,如今黯然失色,大概由於經歷3年疫情後,香港市民的價值觀、心態和生活習慣已有截然不同的改變。單純的吃喝玩樂,未必能夠吸引市民「夜蒲」。況且「香港夜繽紛」只是短期活動,只能收打響頭炮的效果(如成效好的話),要把夜經濟發展或回復為成長期的經濟亮點,必須有長遠的特色推動。在夜經濟活動中加入ESG元素,無疑是在有形經濟之上加添無形的價值,相信能夠成為吸引市民和遊客的新亮點。
▲ 若從ESG的角度推廣夜經濟,ESG的正面影響既可以抵銷其負面作用,更可以成為本地夜經濟有別以往的新特色。(資料圖片)
撰文 : 易識之 公共事務顧問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