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中港股市仍「水緊」 政策應變須及時
理論上,內地與香港股市不應該缺乏資金。以中國2022年GDP約121萬億人民幣的經濟規模,相對於今年6月底內地A股加港股的總市值約111.9萬億人民幣(根據全球交易所聯會及彭博(BLOOMBERG)統計,截至2023年6月底,內地A股上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約49.1萬億人民幣;深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約33.8萬億人民幣;據港交所數據,截至2023年6月底,港股總市值約33.9萬億港元,折合約29萬億人民幣),股票市值與GDP之比約為92%(低於100%)。
對比美股總市值與經濟規模的比例,2022年美國GDP約為25.5萬億美元,相對於美國今年6月底上市公司總市值約46.18萬億美元(根據全球交易所聯會及彭博統計,截至2023年6月底,美國紐交所(NYSE)上市總市值約為24.84萬億美元;美國納斯達克(NASDAQ)上市總市值約為21.34萬億美元),股票市值與GDP之比約為181%,幾乎是中國的2倍。
也就是說,從經濟規模是否足以支援股市市值的角度看,即使加上港股市值,中國資金支援股市的能力也要遠遠高於美國,僅看二者的股票市值與GDP之比,美股持續走牛,A股和港股持續疲軟,沒有道理。
是不是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不如美國呢?宏觀看這個說法也不成立。因為今年以來,在引領經濟發展的新經濟方面,中國的電動車幾乎一枝獨秀(外國品牌除了特斯拉(Tesla)外,乏善足陳);鋰電池、太陽能光伏電池、大功率風機等,中國基本在全球處於統治地位;特別是最近華為MATE60 PRO等手機的發布,打破美國費盡全力組織的對華為高端芯片的圍堵。華為推出的高端芯片麒麟9000S,雖然芯片的具體規格性能至今尚未披露,但按照坊間的手機實測已經基本可以肯定,這是一款具備5G功能的高端芯片,可以確認華為確實打破了美國的圍堵。
華為新手機 證中國反擊能力強
中國在產業價值鏈上持續向高端登攀的勢頭愈來愈猛,效果愈來愈好,美國傾盡全力打造的「小院高牆」式圍堵,最後被事實證明不過是個笑話,美國在科技上打壓中國的手段愈趨黔驢技窮,愈來愈堵不住了。華為選在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訪華之際,無預警發布新款MATE60 PRO手機,就是要告訴美國:「封鎖吧,封鎖個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就是要用事實打美國圍堵的臉。
可是,面對中國這樣的強勢反擊,美國的反應呢?只能說一片混亂。華為的手機發布到現在已經2周多了,美國連芯片是誰生產的都搞不清楚。美國眾議院一些共和黨資深議員,上周四(9月14日)致函負責工業和安全的商務部副部長艾斯特維茲(Alan Estevez),要求進一步加強對華為和中芯國際的制裁,其中提到的一條制裁措施竟然是要「對中芯國際和華為的高管提起刑事訴訟」,這不就是赤裸裸的強盜嘴臉嗎!競爭不過就想乾脆抓人,理由都不用了,比用一個破綻百出的理由抓孟晚舟更加無恥。紳士的面子、規則的幌子、國家的信譽全都不要了,就差一句「老子就是不講理、不要臉,你能奈我何」的公開聲明了。
政策未隨形勢而變 股市恐陰乾
既然理論上中國資金足以支援內地與香港股市,事實上技術進步又勢頭強勁,中國經濟在全球很有競爭力,那為甚麼又會表現出內地與香港股市(特別是港股)的資金不足呢?原因很可能在於政策未能跟上變化的局勢、政策應變的不足造成了當前資金不足的困難。
宏觀而言,為甚麼過去內地與港股資金不足的情況不明顯?乃是因為過去的資金結構足以滿足當時市場的資金需求。簡單說,在中美關係較為正常的時期,內地和香港股市除了有本地資金的支持外,還有大量的歐美資金投資其中。在這個階段,相當數量的歐美資金投資在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同時也有相當數量的內地和香港資金投資在美歐金融市場,雙方處於一種互相支援的動態平衡狀態。
中美博弈加劇 資金失衡礙港股
可是在中美博弈加劇後,美國對中國發起全面進攻,在金融方面,就是一方面推動自己的資金離開內地與香港市場,另一方面又用各種方式誘導其他資金離開內地與香港市場。這樣一來,過去內地和香港與美歐在資金上互相支持的動態平衡就被打破。美歐有相當數量的資金已經離開了內地與香港,而內地與香港的資金卻仍然留在美歐金融市場,於是雙方金融市場的資金狀態就從平衡走向失衡,美歐資金充裕而內地與香港相對資金不足。
如果內地和香港要想與美歐重新達成資金的動態平衡,大致而言,除了必須保留部分外,也需要將投資在美歐金融市場的資金調回內地與香港以支持自身的金融市場,否則,資金的巨大缺口就很難彌補。
而且,資金失衡導致的美歐金融市場興旺,而內地與香港股市低迷的現狀,又誘使更多的民間逐利資金更加集中流向美國,以香港市場為例,相當多過去投資在港股的資金都已經改為以投資美股為主,進一步惡化了香港股市的資金供應,令香港股市進入了「愈缺錢愈少錢」的惡性循環。
所以,面對當前變化了的資金失衡局面,政府政策上須作出及時和「給力」的回應;否則,內地與香港股市資金不足的局面就不易改變。
宜調資回港 彌補資金外流缺口
政策上,除了安全性與流動性方面的考慮,需要保留一定資金投資在美歐金融市場上外,政府可能需要考慮逐步將資金調回內地與香港,以彌補美歐資金外流後留下的空缺。可不可以靠加大力度吸引外資來彌補空缺呢?恐怕不行,因為首先,美歐資金流走後留下的缺口較大,吸引一點點外資不足以改變局面;其次,外資也是逐利的,不靠本土資金將市場活躍起來,令投資在其中可以獲利,吸引外資的努力也會事倍功半,難以起到理想的效果。
中美博弈加劇後,過去和現在的宏觀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政策不能隨之而變,仍然沿用過去的老辦法,問題就會很難解決。
▲ 資金失衡導致相當多過去投資在港股的資金都已經改為以投資美股為主,進一步惡化了香港股市的資金供應,令香港股市進入了「愈缺錢愈少錢」的惡性循環。(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