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印度得寵很風光? 西方猛蹬其「痛腳」
印度崛起,我們中國人不太熟悉其歷史文化,有很多東西都值得了解學習,反之亦然。登山愈近頂峰地形愈險愈難行,中國近年已從美國「領教」不少。印度正從後攀來,看來亦有需要從中國經驗學習學習。
尼賈爾案件 加國揚言查到底
國際格局大時代,印度左右逢源,近期好不威風。印度主辦G20峰會,促成難得一見聯合宣言,又邀請非盟入會,一嘗扮演南方(發展中)國家領袖滋味;「新香料之路」獲美歐加持力捧;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年中訪美,更獲白宮最高規格待遇。印度爽得有點輕飄飄,直呼「別叫我India,我是Bharat!」
但就在印度享受這個高光時刻(highlight,巔峰、精采時刻)之際,一根看上去不起眼的針,猛力扎入印度最敏感的神經。拿針者不是別人,正是西方。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日前高調在國會宣布,有「可信證據」顯示印度政府涉及加拿大境內一宗謀殺案,這是「對加主權不可接受的侵犯,違反民主自由社會基本準則」,揚言要一查到底。加方又驅逐1名印度外交官。新德里則反駁渥太華指控「荒唐、有政治目的」。
加拿大錫克教領袖尼賈爾(Hardeep Singh Nijjar)6月在卑詩省遭槍殺,兇手至今未明。尼賈爾是「卡利斯坦」(Khalistan)獨立運動支派領導人,受印度政府視為恐怖分子追緝,加拿大從來拒絕交人。
錫克人激進派 獨立運動活躍
錫克教(Sikhism)是錫克人(Sikh)信奉的南亞宗教,錫克人則是環繞錫克教形成的宗教族群。他們雖在國籍上是印度人,但又不是信印度教、講印地語的「印度人」,對外亦習慣自稱錫克人而非印度人。
錫克人集中於印度西北部、接壤巴基斯坦的旁遮普邦(Punjab),主要講旁遮普語。他們很易認,包頭巾(額頭上包成「人」字形)、留長鬚、佩戴儀式性的匕首。
莫迪的前任辛格(Manmohan Singh)就是印度首位錫克人總理,總是包着頭示人。反觀說印地語印度人是不包頭的,莫迪只會在有統戰需要的場合戴頭巾,形式亦會隨着對象改變。
錫克人另一特點是「戰鬥民族」,在殖民時代就是印度軍隊棟樑,印軍多支精銳都是錫克人組成。他們在軍中亦享有軍服不用戴帽的特權,印軍甚至設計了戴在錫克頭巾上的頭盔。
錫克人也因為祖輩戰功(殖民者視為忠誠),今天有不少人口散落在英語國家,印度(2,000多萬)境外以加拿大(近80萬)、英國(50多萬)、美國(約50萬)、澳洲(20餘萬)最多。
錫克人有獨立文化與身份認同,且在軍中分量不成比例地重,對印度政府向來是燙手山芋,雙方矛盾由來已久。印度獨立後長期奉行親蘇友俄外交政策,卡利斯坦問題亦因而受到西方「關心」。
錫克人激進派系1980年代初宣稱卡利斯坦獨立(在華盛頓註冊組織),其後就禁煙議題(錫克教不准吸煙),與印地語印度人爆發愈演愈烈的宗教種族衝突,浪接浪流血。
衝突終在1984年6月達到高峰。「印度鐵娘子」、時任總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下令印軍執行「藍星行動」,清剿割據旁遮普邦重鎮阿姆利則(Amritsar)錫克教聖地金廟的武裝分子,整個行動一般相信有數千人死亡,包括大量平民。印軍血洗金廟雖然大獲全勝,但英迪拉甘地同年10月遭2名錫克人衛兵刺殺,卡利斯坦獨立運動則繼續在英語國家活躍至今。
印須見招拆招 與華勿鬧太僵
加拿大杜魯多政府近年在五眼中衝得最前,即使在澳洲、英國甚至美國都尋求緩和與中國關係時,仍「價值觀」高於一切,高調指控中國干預選舉、班門弄斧派軍艦穿越台海;美國現正積極拉攏印度,雖然錫克人在加勢力不小,杜魯多更曾自吹內閣「錫克人比莫迪內閣還多」,但難道加拿大真的是獨自行動?問問華為輪值董事長孟晚舟!
尼賈爾案件大概不會阻礙美國與印度在燈光下愈走愈近,畢竟美國要防止印加關係失控,施壓加拿大很容易,對印度亦有很多籌碼。但印度背後黑影之中,美國樂得有隻戴着白手套的手「溫馨提示」印度要「學乖」,否則聽到跳火坑命令還不跳,就會被推落火坑。印度要好好拆招,還是別和中國鬧得太僵了。
▲ 加拿大錫克教領袖尼賈爾6月在加拿大境內遭槍殺,兇手至今未明,加國揚言要一查到底。(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