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退休前校長疫後醒覺培育意義 己立立人鼓勵學生追夢
「你們長大了,就離開這屋邨吧!」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毫無疑問未能理解校長說話的含義。但在天台學校長大,吳潔容真的離開了所居住的葵青區,成為了仁愛堂田家炳中學的校長。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今天已退休的吳校長,仍然有與小學校長聯絡;對於一直抱着「離開學校都是老師」信念的她,仍然心繫教育,為香港為中國的學校繼續培育。
今年新學年才退休的吳潔容,教育的步伐仍然沒有停下來。「我在田家炳中學做教師的時候,曾經借調去中文大學幫手推行『優質學校改進計劃』,由於我們理念相同,希望幫助學校作整全的發展,不單是學習也要培育,因此我退休後,他們邀請我回去做兼職。」她眼見現時學校有許多新老師,中層流失嚴重,希望將她的經驗薪火相傳。
事實上,她也很感恩當年學校的校長,願意借調她入中大幫忙,令她有很多成長的機會。「我那時候做輔導主任,不需要做教學,有七、八年的時間,因為借調令我眼界大開,實在很難得。但我仍然非常熱愛自己的學校,所以將一日的時間分開兩半,一邊中學,一邊中大。」在2003至2009年間,她與中大的同事去過不同的中、小學作支援,無論是中層管理、學科還是班級經營,學校老師獲益之餘,吳潔容自己也不斷增值。
不忍學生無書讀
吳潔容是仁愛堂田家炳中學的開荒牛,自學校創立時(1987年)已在學校任教。「當年屯門有好多學生入學,我們有8班中一、4班中四。那時候有另一間學校未建成,因此有一年的時間我們要共用校舍,印象難忘。」
另一難忘事,是當年中四只有4班,換句說話讀完中三,有4班學生要離校,她不忍心。「我那時候廿多歲,帶着四、五個成績一般的男同學去九龍的學校報名,因為我不想他們最後不知被派去哪裏,很開心有一個同學可以成功轉校。」
育德先於育才
雖然吳潔容曾經有一年去了法國遊學,但在30多年的教書生涯,就只教過仁愛堂田家炳這間中學,而2013年更升任校長。
田家炳這位大慈善家,認為「中國希望在教育」,相信「育德先於育才」,品德最重要,因此在國內外都有興建學校。「在國內就有166間中學,但後來他少捐硬件,要做軟件,就是要提升老師的教學質素如英文,以及學生的品德教育。」因此,吳校長與田家炳基金會開展「共創田園」計劃,到內地的「田校」交流觀課、設計課程。「我退休後也繼續為基金會做義工,推行品德教育。5月就去了江蘇省,6月就去了重慶及成都廣元。」
己立立人.追風逐夢
田家炳為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擬定的校訓是「己立立人」,來自《論語。雍也》篇,吳校長這樣解釋:「立己才能立人,即是做好自己,為他人立個好榜樣。我經常與學生分享,與其以他人做榜樣,不如做好自己。一個美好的社會,人的質素很重要,所以要修身利他,修練好自己,下一步就要為他人服務。」
作為管理層,吳校長經常會反思,讀書好、品德好,那下一步是甚麼呢?於是她曾經在學校周年計劃擬定了16個字:「知識為基,價值為本,建基立本,追風逐夢」。
「人要有方向,有自己的夢想,不一定做金融。我不希望用一把尺論英雄,因為這樣總有失敗者。我深信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潛能,要透過自己去參與不同的活動,慢慢發現自己的潛能、興趣及方向,所以我們有超過50多個課外活動,及許多不同的交流考察團讓學生去參加。」田家炳中學有些課外活動,真的令人想不到,如氣槍、箭藝、動漫、韓文、日文等等。「日文我們開了兩、三年,希望學生多一點涉獵,因此帶他們去沖繩,而他們又真的可以用日文溝通到。」
看似不可能的追夢,同樣也可以。「有些讀視覺藝術的學生,喜歡跳舞及運動,但覺得沒有多大發展,於是我和老師傾談過,在香港無發展,不代表在其他地方無。」於是幾位老師就帶了同學兩次去台灣、一次去韓國交流。「有位教跳舞的體育老師,一放假就去台灣跳舞學校學跳舞,於是就帶了學生去見識,擴大他們的接觸面,讓他們明白藝術在香港以外地方發展的可能性,追夢是可以的。」
培育比學習重要
當了10年校長,也經歷了3年多的世紀疫情,作為教育工作者也有許多的反思。「疫情時透過電子教學,便發現學生學習的時間不足,又無幫助成長的活動,無朋輩、師生關係,而家庭關係因日對夜對也出現摩擦,但有危亦有機,疫情對我們學校其實是好事。」
吳校長所指的好事,是因為她發現在學習與學生培育之間,如果沒有體藝活動,看不到學習有多大的成效,所以同事的共識是學習外也要有學生培育。因此後疫情時代,在為學生成長藍圖籌謀時,規劃了5個課程,包括學生的個人精神健康、建立關係及支持、對自己的興趣有方向感、利他的服務學習及律己自重等。
「就好像律己自重,我們不是說教,而是讓他們體驗,請了律師會來作工作坊,分組討論一些案例如何作決定,如因病駕私家車穿過公園趕去醫院可以嗎?讓他們在討論中了解法治精神是甚麼?法官會怎樣作判決?」
吳校長認為學校是學生第二個家,老師是第二監護人,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很關鍵。「我們幫學校做發展規劃,無論是甚麼學校,最後都要問:教育是甚麼?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即是全人關顧,當學生學習、成長有疑惑時要關顧,我們期望學生離開學校有自信心去闖、有方向感、有好品格。」
作者:何小雲
責任編輯:陳家昌
▲ 吳潔容做了校長這麼多年,明白到每一日不要奢望會無事發生,很多時候都會突如其來。她只會感恩有機會可以做這工作,有些問題不是即時能解決,那就明天繼續,因此從小到大,她都沒有失眠的問題。(黃建輝攝)
▲ 沒見20多年的校友與子女,回校探望即將榮休的吳校長。(被訪者提供)
▲ 2019年與小學校長及校友重聚。(被訪者提供)
▲ 今年6月,吳潔容代表田家炳基金會到內地學校探訪。(被訪者提供)
▲ 吳潔容與小學的胡校長喜相逢。(被訪者提供)
▲ 1987年第一屆入讀仁愛堂田家炳中學的校友,為校長及老師舉行榮休歡送會。(被訪者提供)
▲ 1987年第一屆入讀仁愛堂田家炳中學的校友,為校長及老師舉行榮休歡送會。(被訪者提供)
▲ 2017年吳校長與老師及學生,探訪田家炳博士。(被訪者提供)
▲ 2000年,吳校長(右二)就「和大自然有個約會計劃」,帶領學生到台灣進行環保考察。(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