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應成為內向型大國?

評論 2023/09/22

分享:

分享:

從歷史上看,大國崛起之後,無不選擇外向型的發展模式,由此無不導致走向戰爭,或者導致產業與資本的外流,國內產業的空心化,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矛盾激化,最終走向停滯與衰退。所以,反之如果選擇內向型發展模式,不僅可以避免衝突與戰爭,同時可以避免產業與資本的外流,避免國內產業空心化,而且還可以推動創新與產業的轉型升級。

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在當時的歐洲可以說是一超獨霸,而到了19世紀中期,更是成為「日不落帝國」,以至於19世紀被稱之為大英帝國的世紀。但是,到了1871年以後,大英帝國開始走向衰退。

資本轉投海外 大英帝國走向衰退

為甚麼衰退?原因眾說紛紜,其中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在《帝國主義》一書中分析到:當時英國因為資本過剩而轉向海外投資是得不償失的,因為這意味着私人利益,主要是資本家利用國家機器來保障其海外經濟利益。盡管通過輸出過剩資本從而提高了利潤,但是對於國家來說損失卻遠遠超出收益。這部分原因在於絕大部分收益是被商人與投資者所佔有,國家只能得到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卻付出了巨大代價。

另外,他還分析到:在出口資本商品及其技術訣竅的過程中,會使落後國家可以開發自己的資源。一旦如此,那麼就無法防止例如中國這樣的國家通過利用國外資本,來增強自身資本,再與本國勞動力資源相結合進行生產,從而在世界中立市場取代英國生產的產品,甚至於最終使西方市場充斥着價格低廉的「中國製造」的商品,徹底改變資本的流向,取得對其「恩主和教化者的財政控制」。

所以,他認為通過政府對財富的重新分配,可以消除實行帝國主義的動力。但是,列寧認為控制政府的資本家永遠也不會採取這一政策,否則大英帝國就不是資本主義國家了。歷史證明了列寧的分析與預見是正確的,因為大英帝國早已成為歷史。

對比大英帝國,美國的崛起離不開南北戰爭、第二次工業革命,當然更離不開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使美國成為資本大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歐洲各國欠美國的債務達100億美元。美國政府貸款除外,僅在國外的私人投資1919年已達69.5億美元,1929年增加為170億美元。戰後,國際金融中心從倫敦轉移到了紐約。

宜改革經濟結構 促產業轉型升級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不僅走出了30年代的「大蕭條」,而且美國的經濟實力更無人能比。

1945年年底,華盛頓擁有200億美元的黃金儲備,差不多等於全世界黃金儲備的三分之二,因此布雷頓森林會議(Bretton Woods Conference)後建立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以美元為基礎的。此外,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差不多佔世界全部工業生產能力的一半,美國製造的各種商品佔世界的三分之一。戰後的20年是美國的黃金時代,以至於20世紀被稱之為美國的世紀。但是,好景不長,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被認為開始了由盛而衰的轉向。

對此已故美國國際政治經濟學家羅伯特•吉爾平在其《跨國公司與美國霸權》一書中分析到,美國的跨國公司既是美國權力的體現,但同時也是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走向衰退的根源。在戰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美國主導跨國公司的發展,對外投資被當作是美國的一項國家戰略,美國出台了一些激勵跨國公司走出去的政策,以此促進西歐,日本地區的經濟復甦。但是,隨着技術向第三世界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傳播,美國的跨國公司有助於這些國家振興經濟,從而使這些國家縮短了與美國的權力差距。

如此一來,美國外交政策的初始目標,將隨着跨國公司的增多而失效。所以,吉爾平建議美國用貿易或者援助的方式,而非對外直接投資去拓展經濟交易。美國應該改革內部經濟結構,改變公共政策方向,加速產業的轉型升級,「騰籠換鳥」,鼓勵投資國內,而不是投資海外。顯然,美國並沒有接受吉爾平的建議,以至於在錯誤的路上愈走愈遠,而這又能怪誰呢?

目前,中美貿易紛爭可以說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與日本和歐洲國家貿易紛爭的繼續。盡管當時的美日貿易戰使日本陷入了長期的迷失,以至於失去了將近30年,而且還將繼續下去。但是,美日貿易戰並沒有導致出現產業與企業大規模地回流美國,相反而是更大規模地流向中國與新興經濟體國家。

美企轉華生產 美自身產業空洞化

30多年前,美國與西方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宣導者與推動者,而產業轉移被認為是一條「微笑曲綫」。曲綫兩端朝上,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設計和銷售,處於中間環節的製造附加值最低。微笑曲綫中間是製造;左邊是研發,屬於全球性的競爭;右邊是行銷,主要是當地性的競爭。顯然,在這條微笑曲綫中,微笑的是美國與西方國家的大型跨國公司,因為它們控制了兩頭,由此控制了利潤,而至於中國與新興經濟體國家作為製造加工中間環節,實際上是為它們打工而已。所以,當時美國與西方國家大多數人對於產業轉移與中國製造不屑一顧。

但是,30多年後,「微笑曲綫」突然變成了「哭泣曲綫」,美國與西方國家認為是中國搶走了他們的飯碗,掏空了他們的製造業,是中國剝削了他們。中國「吃虧」變成了美國「吃虧」,這又是因為甚麼呢?

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看出,美國企業是中美貿易的最大贏家,他們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所以對他們來講中國是機遇,絕對不是威脅。但是,問題是他們在中國獲得的利潤並沒有惠及美國社會,相反是以犧牲美國社會和國家利益為代價的,一方面由於將產業外包或者轉移到中國,導致美國自身產業的空洞化,就業機會的流失,中產階級的貧困化。

內向型發展 避重蹈大國興衰覆轍

另一方面隨着產業外包與轉移到中國,然後又將產品運回美國銷售,盡管產品價格是降低了,這有利於消費者,但是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卻上升了。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成了世界工廠,美國變成了能源與農產品出口國,這一變化又進一步加速了世界權力中心的轉移。對此就如美國一些政客所講,如果繼續以此下去,那麼在不久未來美國將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中國將不費一槍一彈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的陀螺儀,就如同歷史上美國取代大英帝國那樣,而且中國會比美國幹的更漂亮。

1945年黃炎培先生問毛澤東,中國共產黨能不能跳出歷史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毛澤東回答說:行,這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同樣,從世界歷史發展來看,也存在大國興衰的歷史周期律,即都有一個崛起、發展繁榮與停滯衰退的過程。過去這個周期可能是100年,而目前可能只要50年或者30年就能走完。

那麼,作為新興崛起或者說正經歷民族復興的大國,中國應如何才能避免重蹈歷史上大國興衰的覆轍呢?應如何才能跳出大國興衰的歷史周期律?值得深思。

隨着產業轉移到中國,中國成了世界工廠,美國變成能源與農產品出口國,這一變化加速了世界權力中心的轉移。若如此下去,那麼在不久未來美國將成為中國藩屬國。(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鮑盛剛 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比較政治學碩士、曾任教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政治研究中心、現職加拿大海外集團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