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年紀大、骨質密度低 小心脊椎壓迫性骨折
一旦骨質密度過低,簡單如坐下站起、提重物等輕微受力的動作,都有機會令脆弱的骨頭出現脊椎壓迫性骨折。這類骨折於長者身上最常見,其風險高低也與病史、性別有關,立即交由脊醫拆解成因、病徵、治療和預防方法。
脊醫陳保因(Erica)解釋,脊椎壓迫性骨折的好發年齡為65歲以上,而骨質疏鬆症、癌症患者和更年期後女性均為高危族群。「女性大多於50歲後停經,收經後因雌激素減少,骨質流失的速度也會加快。若女性提早更年期,或因曾經切除卵巢而提早收經,均會使賀爾蒙分泌混亂,影響骨質密度;癌症患者若出現骨轉移或感染,侵蝕骨質,也會令骨頭變得脆弱,繼而倒塌並骨折。」這幾類人士骨質密度低,骨頭便變得特別脆弱。Erica形容骨頭像一塊鬆脆的威化餅,有時候即使提重物、日常走動,甚至坐下站立,只要骨頭稍有受力,都有機會誘發脊椎壓迫性骨折。
兩大常見骨折位置
脊椎壓迫性骨折的常見位置為胸腰椎交界處(即胸椎第11節至腰椎第2節)及腰椎。Erica指因大多數人胸腰椎交界處的活動幅度並不暢順,而身體骨頭的受力亦多集中於此處,故特別容易受傷。「從臨床觀察,約6至7成病人於胸腰椎交界處出現脊椎壓迫性骨折,另外3成則於腰椎。」如為盤骨前傾患者,或一般因工作需要,需長時間久站或搬運重物,不斷活動腰椎,或以其為施力及支撑點,也會加劇負荷,容易受傷。
骨折後有機會致脊柱側彎
一旦出現脊椎壓迫性骨折,一般病徵可分為兩類:嚴重劇痛或無任何痛楚。劇痛者會感覺到強烈的刺痛感,不論坐下、站立抑或郁動時都會疼痛,活動幅度明顯受限,病人的生活質素也會大受影響。「睡覺時向上平躺,脊椎受床褥承托則不痛。但一旦打側睡或稍稍郁動就會痛。」而小部分病人更有機會出現下半身麻痺、無力的情況。除此之外,病人因一節或連續多節骨折,會令身高變矮,或無法站直,形成「駝背」;至於無病徵者,往往需留待其他痛症出現,求醫時經X光檢查方會發現曾患有脊椎壓迫性骨折。
脊椎壓迫性骨折的復元期一般為2至3個月,痛楚會逐漸紓緩。有些病人會強忍痛楚而不求醫,若骨折情況不嚴重,如沒嚴重碎裂,骨頭可自行癒合。但Erica提醒,即使可復元,但骨折後的椎節已經變形,連帶會影響脊椎的整體結構,部分脊柱側彎的病人會因而加劇病況,甚至本無此症的人亦會因而患上脊柱側彎;脊柱無法回復原本的狀態,當生物力學改變,身體也要重新適應,故有不少病人表示骨折後痛症變多,或更容易受傷。
保守性治療為大方向
若病人求醫,脊醫一般會進行保守性治療,以止痛消炎、放鬆肌肉、保持活動能力為目標。Erica指可透過激光治療、電療或超聲波消炎止痛,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復元。另外透過手法治療,幫助患者放鬆、活動患處上下的肌肉:「病人一旦受傷,便會傾向完全不郁動。但除了受傷的椎節,上下位置長期肌肉收緊,不但康復後會痛,活動幅度亦會受影響。故脊醫會為病人放鬆肌肉,教他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郁動,保持其活動能力。」
曾有年過70的病人,在花園剪草時突然感到背部劇烈疼痛,更痛至無法入睡,只能坐着不動。經檢查後發現為脊椎壓迫性骨折,除了放鬆肌肉外,Erica亦為病人繫上腰箍鞏固身體。「類似打石膏的原理,以外力箍緊患處,病人自然更有信心活動,同時減輕郁動時的恐懼。當時他一星期進行一次治療,慢慢便能重新挺直腰背。」
---------------------------------
預防貼士
一般人士:
• 進行適量重量訓練,預防患上骨質疏鬆症。有研究證實,重量訓練有助提升骨質密度。若骨質疏鬆症患者欲進行訓練,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 每天曬10至15分鐘太陽,吸收維他命D。
• 可組合式補充維他命D3、K2及鎂,有助吸收鈣質、強健骨骼。要留意若盲目補充鈣片,卻不攝取維他命協助骨骼吸收鈣質,有機會增加血管鈣化或骨刺的風險。
骨質疏鬆症患者:
• 每天進行約30分鐘的運動,避免骨質流失。
• 定期覆診,檢查骨質密度。
作者:吳霆俊
責任編輯:周美好
▲ 骨質疏鬆症、癌症患者,更年期後女性均為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高危族群。(iStock)
▲ 一旦出現脊椎壓迫性骨折,病人有機會連坐下站起、打側身睡覺也覺劇痛。(iStock)
▲ 部分脊椎壓迫性骨折患者,康復後會出現脊柱側彎。(iStock)
▲ 若骨折情況並不嚴重,痛楚會逐漸紓緩,骨頭一般可於2至3個月內自行復元。(iStock)
▲ 脊醫陳保因指,若脊椎壓迫性骨折嚴重至骨頭碎裂,甚至肌肉開始出現萎縮,病人應立即求醫並進行手術。(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