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外圍賽

副刊版 2023/09/25

分享:

分享:

中國隊在世界盃外圍賽的表現,繼續令球迷失望,球迷的抱怨也不是沒道理的。就以近幾場賽事來看,輸給戰火中都沒時間練波的敘利亞,以至幾十年都沒贏過中國的馬來西亞隊,搞不成,現在都由亞洲二流隊再跌成三、四流了。

不斷更換主教練,似乎亦難以扭轉乾坤。事實上,過往嘗試解釋國足隊表現差的藉口,現在都基本上不成立。例如說亞洲人不適合踢足球,或全國足球人口基數低(指參與足球運動人口,不同於全國統計人口),單看南韓和日本的表現,就否定了這理由。另一說法,是沒效法日本那樣輸入更多歸化球員,短時間內增強代表出賽球員實力。但看現在國足的歸化球員比例,都去到起碼有七名了,但踢出來仍是一盤散沙,歸化的高手像發揮不了。

還是老問題,像一個李約瑟式的提問:為何中國那麼多人,但找出一隊能踢出國際水平的足球隊卻那麼難?

問一些足球界人士,可能還是有些潛藏的系統性原因的。因為很明顯,除女排之外,這種團體球類運動,中國代表隊向來確是差強人意,特別是最受注目的足球。體育教練說,過往全國選拔體制下,中國運動員傾向強於單打獨鬥,即可以一個人閉門苦練的項目。最好是日復日重複某些動作,再配合先天體能或身形的某些優勢,像舉重、體操、長跑等,甚至乒乓某程度上也屬這類型。

但球類團隊運動性質非常不一樣,個人技術和毅力只佔一部分,有更多的如隊員默契、領隊策略需要配合,不可以用簡化的機械式操練和管理行事。球員的心態也很影響,他覺得中國球員上場時雖是夠拼命,但心態卻像交差,過於表現自我,而沒有真正融匯成一整隊球隊去發揮。

撰文 : 李照興

欄名 : 中國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