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灣區聯繫趨緊密 聯合應急做好防災
超強颱風「蘇拉」日前席捲香港,香港天文台懸掛最高級別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十號風球」超過7小時。風力之強、破壞力之大不亞於2018年對香港造成較為嚴重危害的颱風「山竹」。一個星期後香港又受到颱風「海葵」所造成的低氣壓影響,遭遇百年一遇的突發暴雨,造成多區水浸。
建應急安全機制 聚焦4關鍵
隨着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惡劣天氣現象正愈發頻密,如何有效利用粵港澳三地的救援應急資源,在災害前未雨綢繆,災害中八方來援,災害後合力善後,便顯得更加重要。
而從人員往來的角度,大灣區一體化、「一小時生活圈」正逐步實現,橫跨兩地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跨境園區亦在密鑼緊鼓籌備興建。粵港澳三地人員往來只會愈來愈頻密,更會有愈來愈多人每日跨境返工。那麼一旦有極端天氣的情況,如何確保他們的安全就需要三地救援部門共同應對。換言之,大灣區融合工作的進一步推進,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聯合應急機制加以保障。而應急安全機制建立的關鍵,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檢視三地法規 加強人員交流
第一,檢視現有法規及設施。要在重大災害中實現協同效應,三地救援人員和裝備能夠最快時間抵達災區現場,便是展開救援行動的基礎。但由於三地法例法規上的差異、救援裝備的不同制式類別,都可能對救援工作造成巨大影響。試想屆時若香港向內地請求援助,卻因設備到港後無法正常使用而影響救援,聯合應急期望起到的協同效果便會淪為「紙上談兵」。
故此,建議三地在商討建立聯合應急機制時,首要檢視三地的相關應急法例法規,確保救援人員和物資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得以有關豁免,最大限度提升救援效率。而裝備方面,三地則應共同建立應急救援設備清單,共享相關使用手冊和標準,確保救援裝備資源在關鍵時刻物盡其用,不受地域及相關法例所限。
第二,加強三地救援部門及人員交流。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聯合應急機制,三地救援人員的默契程度亦是影響機制成效的關鍵所在。三地由於制度不同,救援人員及運行機制亦有所不同。救援期間爭分奪秒,屆時在臨陣磨合,自然是為時晚矣,所以需要在機制建立的前期,充分考量救援人員的配合問題。
就此,建議可採取互派救援官員和人員暫駐對方機構的方式加以磨合。例如以6個月至1年為期的長期駐紮,能夠有效令三地救援部門互相熟悉,在日常演練和培訓中加深對彼此救援行動機制的了解。三地的救援前綫人員更可在派駐期間對當地情況加以熟悉,一旦發生險情,便能有更多熟悉情況的救援力量施以援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確保資訊互通共用。在災情發生時確保相關資訊傳播準確,對於救災工作及穩定社會秩序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今次颱風「蘇拉」,特區政府提前一日宣布風球安排及公布防災相關信息,便令市民有充足時間準備避險。
確保資訊互通 加強預案演練
資訊互通共用的另一大重要意義,則是確保聯合應急工作不會受到假信息的影響。故此,三地政府須建立一套恒常機制,在出現災情時同步發布有關權威資訊,對有關傳聞第一時間跨部門進行核實,同步闢謠,確保假信息不影響社會秩序。
第四,加強現有應急機制的預案及演練。今次應對颱風「蘇拉」,新一屆特區政府成立的「全政府動員」機制發揮作用,有效避免各部門「各自為戰」,形成合力令諸多工作環節運轉順暢。而「全政府動員」機制能夠有效發揮作用,很大程度得益於早前開展的演練。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三地亦應就聯合應急機制,圍繞制定的預案及不同主題的災情進行跨境、跨部門演練。
建議可將現每年在深圳灣口岸舉辦的聯合救援演練推廣至不同口岸進行,充分檢視三地救援部門在跨境協調等事項上的默契程度,從中尋找問題加以改善。而目前的聯合演練機制亦缺乏三地居民參與,需要加強。讓三地居民在災情中充分理解救援隊伍的指示,配合救援人員的行動,對聯合應急亦是關鍵。
新一份的施政報告正在諮詢期,我們期望特區政府在新一年度的報告中為聯合應急機制,定出時間表,有序推動相關工作。為大灣區進一步融合,在社會保障上打下堅實基礎。
▲ 隨着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惡劣天氣現象正愈發頻密,如何有效利用粵港澳三地的救援應急資源,便顯得更加重要。(資料圖片)
撰文 : 陳克勤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