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積極聘獲釋人士 利修補社會關係
萬事皆有因。一個人做錯決定、人生路上行歪了,而做出違反社會規範、道德標準甚至違反法律行為可以有很多因素,年輕人也是一樣。
以香港為例,有些人認為在香港如斯安全和溫室般環境長大的年輕人,或較為缺乏待人處世的經驗、批判性思維、分析能力、情緒智商等,做事前沒有真正衡量錯誤決定會為自己帶來怎樣的後果,又或者連法律上的責任都未有想過。
年輕人可能在沒有詳細考慮有甚麼嚴重後果前,就在衝動下作出決定。他們亦較容易受到朋輩影響,可能在不太願意的情況下跟從群體規範或參加原本不會考慮的活動。過去,他們可能會因為感受到社會不公正或不平等而參與示威或鹵莽的行為。當年輕人感到無助、被邊緣化或被忽視時,往往會通過激進行為來表達不滿。憤怒、沮喪或感到不公等強烈情緒可能會促使年輕人做出破壞性行為。
鼓勵進修增值 提供就業機會
這些年輕人行為的背後動機是複雜和多方面的,理解到他們所關注,從而提供建設性的渠道來表達意見,引導他們以正面態度投入社會,避免不必要的衝突。成年人在這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有一定數目的年輕人(包括正在服刑或還押候審的學生),因2019至20年黑暴期間犯下有關的罪行或違反國安法在等待審判。據懲教署2022年的工作回顧,去年因涉及黑暴事件相關罪行及違反香港國安法而被收納入懲教院所的人士達829人次,相比2021年的985人次有所減少。當中的456人次為服刑人士、373人次為還押人士;650人次為男性、179人次為女性;而21歲或以上有671人次、未滿21歲有158人次。
疫情影響了司法系統的工作和審訊速度。香港疫後復常已多月,法院正努力解決積壓的案件,但情況似乎仍不太理想。
懲教署其中的職責是監管在囚人士,協助他們改過自新,待他們為所犯過的罪行付出代價、真誠改過後,讓在其在重返社區時成為建設社會的一員。
署方致力確保羈管環境穩妥、安全、人道、合適和健康。與更新團體、社區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合作,照顧被羈押人士的獨特需求;也為青少年罪犯提供職業培訓、教育、諮詢等項目。通過與僱主、職業培訓機構和就業機構合作,為刑滿釋放的服刑人員提供就業機會和信息。
此外,住屋、社會支持和就業機會等都對釋囚重返社會起重要作用。據了解懲教署也會與各持份者聯繫,與刑滿獲釋的人員保持溝通,跟相關的服務機構、諮詢組織和提供支援的團體合作,讓在囚人士獲釋後得到支持。
不少年輕罪犯在服刑期間利用時間進修,有些甚至取得不錯的成績、獲得職業資格甚至大學學位,可見他們有決心透過學習去增值自己。懲教署也鼓勵在囚人員進修,署方在今年4月與教資會資助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建立長遠的合作關係,而備忘錄更協助希望持續進修的在囚大學生繼續學業。
沒有人想犯錯,犯錯後就得承擔責任,然後學習、改過。當在囚人員服刑完畢後,事情都應該告一段落,每個人都應該繼續向前看。這些年輕人已為其罪行付出代價,我們也應該向已改過和有悔意人士給予機會。
政府宜帶頭 消除私營企業擔憂
或許,政府在確保公開及公平的原則下,在招聘方面尤其對刑滿獲釋或其他殘疾弱勢人士,可採取積極態度。這可顯示對更生過程的信心,推動關愛共融之餘,也有助消除私營企業僱主對於可能因招聘某些人士而被貼上不愛國、不包容等標籤的擔憂,對修補社會關係有正面作用。
▲ 作者認為當在囚人員服刑完畢後,這些年輕人已為其罪行付出代價,大眾應向已改過和有悔意人士給予機會。(資料圖片)
撰文 : 陳智思 前行政會議召集人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