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港打造氫能產業鏈 強化產學研支撑
世界能源轉型發展正經歷大變局,快速崛起的氫能源在全球能源發展上佔有一席位,拓展氫能產業,推動氫能經濟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製氫國,年製氫產量約3,300萬噸,各省市建逾391座加氫站。未來10年,國家氫能產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期」,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香港想「分一杯羹」,必須從頂層設計角度入手,有序建立氫能產業鏈,才能融入國家氫能發展規劃,及為本港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
夥灣區拓產業園 河套絕佳選址
利用立法會休會期間,筆者走訪大灣區不同城市實地考察,親眼看到廣州、佛山、深圳及粵北的雲浮市已經逐步建立及正在完善氫能產業鏈。廣州及佛山投產了多個加氫站,單計佛山已建有37座加氫站,並擁有數以千計提供物流、環衞及公交服務的氫燃料電池車在多個城市運行,擁有累計超過2億公里安全可靠運行的續航里程紀錄。隨着商業化及應用場景更多元化,新能源在交通運輸和發電領域上的應用技術上已漸趨成熟,可引入香港試驗並廣泛應用。
氫能產業鏈包括氫能源的製造、儲存、運輸、加氫及氫能應用等方面。廣東氫能產業的產值已經超過百億人民幣,但正面臨生產成本高、規模化生產和海外市場尚未成形等問題。善用香港「面向國際、背靠祖國」的優勢,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作共贏的空間架構,是突破氫能發展樽頸的關鍵。
早前筆者向特首李家超提交《2023年施政報告》建議書時,便建議本港以「前舖後廠」的概念,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展開氫能產業創科合作,即由香港負責科研、市場推廣和融資,然後在灣區設置廠房,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再憑藉香港國際化及金融中心優勢,與內地企業併船出海,將氫能產業及商品拓展至「一帶一路」沿綫國家市場以至全世界,做大做強氫能產業。
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或新田科技城的土地,正是打造氫能產業創科基地的絕佳地點,特區政府須擔當起政策促進者的角色,大刀闊斧扶持本港氫能產業發展,積極引入氫能的龍頭企業落戶香港,及培育有發展潛力的企業,並逐步擴大氫能創新研發人才群體,在本港打造集研發、融資、市場推廣、應用示範作用為一體的氫能產業園,藉而帶動大灣區的氫能產業鏈和配套設施的發展,助力氫能產業集聚發展,協作共贏的空間架構。
設跨部門小組 助科研轉化商品
氫能產業鏈的構建,牽涉環境及生態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等多個政策局的政策範疇,為有效統籌,筆者建議政府成立一個跨局、跨部門的專責小組,由司長級領導,對接大灣區氫能產業鏈內的「產、學、研、用」各鏈條的企業、學者及資本平台等,強化產學研支撑,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落地,並支持下游產業發展。
更刻不容緩的是,本港要加快立法時間,政府須積極參考內地成熟的法律法規,就氫能源的製造、儲存、運輸、安全標準和監管體系制定統一的標準與規範,確保氫能源的使用安全和可持續性;以及研究建立認證評級,與大灣區及國際的氫能標準接軌,為本港打造氫能產業鏈、打造氫能經濟奠下良好的制度基礎。
▲ 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或新田科技城的土地,正是打造氫能產業創科基地的絕佳地點。(資料圖片)
撰文 : 陳紹雄 立法會議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