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貿易壁壘 難救歐洲車企

評論 2023/09/26

分享:

分享:

歐洲車系一向非常強大,英國分析機構Brand Finance的2023年全球汽車品牌中,德國品牌便佔了頭10名中的5席。歐洲人自己也喜歡買歐洲車,據報歐洲近80%賣出的車,都是當地製造。歐系車長期雄霸歐洲市場,一向不懼外間車廠競爭,然而,因為中國電動車崛起,形勢在近幾年急速改變。

中國車價平 由邊緣走入主流

歐洲在環保方面,一向走得較前,多個歐洲國家都已定下進取的淘汰燃油車時間表,但原來以造車技術出名的歐洲車廠,並未準備好面對電動車。歐盟過去很少入口中國車,2019至2020年,每季從華入口的汽車總值從未超越10億歐元(約87億港元),但2021年開始急增,到2022年首季達到近40億歐元(約346億港元),絕大部分是電動車。

隨着電動車政策推進,中國車在歐洲有愈來愈受歡迎之勢,漸由邊緣走入主流。瑞銀(UBS)分析指,中國車在歐洲的市佔,將由去年的3%增至20%,這無疑對歐洲車廠霸主地位構成嚴重衝擊。

中國車在歐洲受到歡迎,最主要原因是價錢平。中國在電動車布局較早,掌控着電池上下游產業鏈,有成本優勢;按車業資訊公司Jato dynamics的資料,中國電動車在2022年的平均售價,僅3.2萬歐元,而歐洲車是逾6萬歐元,因為前者的平均成本,僅為後者不到6成。

巨大的價格差距,歐洲意識到自己難以取勝,以貿易壁壘應對。歐盟早前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壟斷調查,下一步相信便是對華提升汽車關稅,保護歐洲汽車工業。歐洲官員直言,擔心中國車像俄羅斯能源那樣,變成國家安全問題。

法國也在上周出招,微調電動車補貼規定。法國為鼓勵改用電動車,一向有為買電動車民眾提供補貼,金額達5,000至7,000歐元,然而,由於歐洲電動車價格相對高昂,三分一補貼資金被花在中國製電動車上。為免肥水外流,法國當局於是增設規定,限制電動車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而中國車廠一般用煤電,碳排放無法達標,變相排除中國電動車。

老字號成枷鎖 歐洲車難創新

貿易壁壘救不了歐洲車業,歐洲消費者不願買本地電動車,歸根究柢還是因為歐洲車競爭力不足。在電動車領域,歐洲車廠經過百年洗禮累積下來的傳統造車技術,變得無用武之地,歐洲不再有顯著優勢。

面對轉型,百年老字號的豐富經驗,反而成為枷鎖,歐洲車廠在原有燃油車領域登峰造極,難免抗拒轉變。歐洲車廠高層並非看不到電動車潛力,總部在德國的戴姆勒(Daimler),早在2009年便收購了Tesla的9.1%股權,就電動車技術展開交流合作。

然而,當時集團顯然未出盡全力發展新技術,始終原有的傳統燃油車優勢仍在,賺錢能力仍強,高層甚至擔心新能源車做大做強,會影響傳統車的生意,結果被抱背水一戰心態,一心一意搞電動車的Tesla完全超越。

越南版Tesla擬攻歐 來勢洶洶

歐洲車面臨的威脅不僅中國車,電動車將全球車廠拉回同一起跑綫,有越南版Tesla之稱的車企VinFast(美:VFS)亦來勢洶洶。路透社報道,VinFast行政總裁黎氏秋水透露,集團計劃進軍歐洲,首批3,000輛車會在今年第四季付運歐洲,歐洲車廠若果無法改善電動車性價比,消費者自會作出精明選擇。

中國車在歐洲有愈來愈受歡迎之勢,漸由邊緣走入主流。(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林建忠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