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華為星閃拼制式 科技戰不只芯片
華為不論是否願意,都早被推上中美科技戰前綫,華為本周發布會也被視為中美科技戰重要觀察點。
目前看來,肩負民族希望的華為沒有被打倒,反而重新組織進攻,只是中美科技戰前景仍迷霧重重。中國科技持續創新大概不成問題,能否走向世界贏取話語權卻是真正挑戰。
重返B2C市場 進攻無綫傳輸
發布會對外界最關注的Mate 60手機芯片守口如瓶,這並不讓人意外。讓人意外的,或許是中國(內地)製造比美國製造更快突破了7納米製程。
美國雖在瞄準5納米以下製程,但台積電阿利桑那工廠飽受水土不服困擾,最快明年才投產。美國最大、全球第4芯片廠格芯(GlobalFoundries)2018年已擱置研發7納米製程。英特爾(Intel)這幾天證實,7納米芯片會於明年上市,外界相信至少部分仍要由台積電代工。
至於疑似華為設計、中芯代工的7納米芯片良率如何、產能是否跟得上需求;中國研發新一代光刻機或光刻工藝能力如何、能否衝擊7納米以下製程等等,現階段統統都是機密,也理應如此,外界眾說紛紜都純屬猜測。
撇開這些,科技戰其實不單是芯片戰,制式比拼也非常重要。從19世紀的鐵路軌距、直流電和交流電之爭,到最近數十年的VHS與Betamax錄影帶、藍光與HDDVD影碟,還是USB與Apple Lightning接口的較量,誰贏得制式戰,誰就有主導權。
聯盟打造物聯網 取代外國技術
制式戰也是中美科技戰重要一環。華為這幾年在手機市場遭遇嚴重挫折,從全球第二跌出主要玩家行列,但在較不矚目的B2B(Business-to-business,企業對企業)市場,華為電訊設備業務仍在增長,收入份額約佔全球3成,遙遙領先。即使美國圍堵打壓,華為電訊設備仍尤其備受非西方國家青睞。反觀美國制式的5G鬧出干擾航空設備風波,未能順利在機場使用。
今次發布會示意,華為已準備好重返B2C(Business-to-consumer,企業對消費者)市場這風口浪尖,更不只在手機範疇,還在電子產品無綫傳輸技術制式方面發起進攻。
華為是次推出了全球首批配備星閃(NearLink)技術的消費者產品。星閃被喻為新一代Wifi加藍牙(都是美國90年代末推出)技術,傳送速度快6倍,時延只有三十分之一,能耗低6成,並可穩定連接更多終端。
星閃並非華為獨創,而是集中國大陸科技界大成。星閃聯盟集合華為在內約300企業與單位,從芯片、航天、大學等前沿科技科研,到汽車、電子產品、家電等消費者日常接觸的玩意,無所不包,一個真正的物聯網正浮出水面。台灣半導體企業聯發科、法國高端材料生產商Saint-Gobain也是星閃聯盟成員。
星閃在中國市場起飛,甚至以此為代表的國產新一代技術制式,在國內取代舊有外國技術制式,相信都勢在必行,不成問題。畢竟中國有超大市場規模,撑起需求、利潤、研發和應用的循環,推動科技創新普及。
境內落地生根 還看走出國門
真正疑問在於,中美惡鬥、美國打壓中國科技格局在可見將來都不會改變下,消費者層面的中國技術、中國制式會只在境內落地生根,處於「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高冷」狀態,還是能夠走出國門「普渡眾生」,成為全球公共產品而沐浴於榮光之中?這不單是技術是否先進好用的問題,還涉及不同文化、國家和族群的主觀心理,也許是比技術突破更大的挑戰。
美國在這方面無疑擁有先發主導、盟國眾多的優勢,但西方市場規模有限,以及老一代資本窒礙新科技普及都是短板。如此,中美科技戰勝負仍然難料。
與此同時,美團指iPhone 15內地首日銷量較iPhone 14暴漲13倍。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華為手機,在內地用微信、買美團、上小紅書絕對沒問題,體驗很可能更是一流。但要是出國交流,甚至將新機賣到外國,用WhatsApp、搭Uber、上Instagram,那還是需要經年累月的努力深耕。
▲ 華為已準備好重返B2C市場這風口浪尖,更不只在手機範疇,還在電子產品無綫傳輸技術制式方面發起進攻。(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