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KOL
醫生一向是投資笨蛋,投資股票輸多贏少,投資婚姻更是一敗塗地。人生只有兩次醒目投資,便是唸醫和養育一雙兒女。
過去兩年曾多次被引誘投資虛擬貨幣,最常誘惑的說詞便是:「我朋友半年前買入Bitcoin,現已升近三倍,我遲了入市也賺一倍以上。」繼而便大堆Cryptocurrency(加密貨幣)術語,甚麼BTD(Buy the Dip)、Bagholder、Flippening,聽落一頭霧水,但也要擺出似懂非懂樣子。幸好過去負面經驗充足,早已明白「不了解、不投資」這人生道理。
JPEX事件愈弄愈大,十數億元金額、逾二千受害人,網紅林作、陳怡共十多人相繼被捕,案情恐怕要一段時日才能水落石出。但主要問題是,民眾為何相信一所尚未正式註冊領牌的網上交易平台?就如有醫學生說快要考試成為醫生,民眾應否把信心放在未有正式牌照的未來醫生身上?
當然,民眾主要不是相信未領牌的網上交易平台,而是相信為其推廣的KOL(Key Opinion Leader)。這名詞源自醫學界,有地位、備受尊敬的醫生教授們的意見極具影響力,故當有新藥上市,藥廠便要找他們站台。現今各類平台已轉到網上,只要外形顏值高、說話圓滑,再加上花錢做點市場推廣,各式各類KOL應運而生。
若已是有點名望人士(例如明星、歌星)轉型當KOL,更是手到拿來。只要說起來頭頭是道,就算不是真正「專家」,也可令民眾信服,這也正是分辨網上KOL困難之處,是真是假,專家難以判斷。
不單要帶眼識人,更要帶眼識KOL。
撰文 : 莫樹錦
欄名 : 醫筆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