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為何「去全球化」不可行?
當今世界一個奇怪的現象是,一方面人們高喊全球化已經終結,大國關係正在從合作轉向相互競爭與對抗,由此將形成以美國為主導的「民主國家聯盟」與以中俄為代表的所謂威權國家之間的兩極對抗格局。世界將再次進入新冷戰,美國又回來了,大西洋聯盟又回來了,美國將再次領導世界。但是,另一方面人們發現世界上愈來愈多的國家正在張開雙臂,準備迎接全球化。
中國崛起 多國視為機遇非威脅
不久前南非召開的金磚峰會與在印度舉辦的G20表明,世界上愈來愈多的國家並不認為全球化已經終結,相反認為全球化是他們發展的機遇,全球化正在迎來新一輪的高潮。不僅如此,愈來愈多的國家對於「新冷戰」並不感興趣,他們不願在大國之間選邊站,也不認為中國崛起是威脅,相反認為是機遇,是他們發展的楷模。
顯而易見,在冷戰結束30多年之際,世界又一次站在了一個十字路口上。不錯,隨着民粹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在美國與西方國家的興起,美國與西方主導的全球化確實已經終結。但是,美國與西方主導的全球化終結並不意味全球化的終結,相反全球化正在進入新一輪的發展,如果說過去500年,全球化的中心在歐洲與美國,那麼隨着全球經濟中心從大西洋向太平洋的轉移,亞太地區已經成為新一輪的全球化中心。
對此,美國已故歷史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認為,過去500年西方在世界的主導地位,原因不在於這些國家的內部,而在於它們一直處於世界體系的核心位置。同樣,欠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之所以不發展,原因也不是在於內部機制,而是它們一直處於世界體系的半邊緣與邊緣地區。那麼,全球經濟中心從大西洋向太平洋的轉移是否意味全球化上半場的結束,下半場的開始呢?
與當今世界經濟持續低迷與悲觀相對照,越南與東盟國家的經濟起飛顯然是一道亮眼的風景綫。越南會是下一個中國嗎?或者說越南會是新一代的世界工廠嗎?這是目前人們在談論的一個時髦話題。顯然從體量上來看,越南不足以成為下一個中國,或者成為下一個縮小版的中國,同時也不足以成為新一代的世界工廠。但是,越南成為亞洲新「四小龍」之首則綽綽有餘。再加上緬甸、柬埔寨、老撾的廉價勞動力,泰國、越南、印尼和菲律賓的成本優勢,以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成熟製造商,交織成一張龐大完整的製造業大網,正在推動東盟成為亞洲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的第三個增長極。
印度高增長 或成第3大經濟體
相比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印度無疑最具可能成為下一個中國,而且將是一頭巨象。隨着人口邁過14億大關,印度有望在2023年內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這將是自1950年代聯合國開始跟蹤全球人口資料以來的首次「人口冠軍」換位。
另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2022年印度GDP已超過其前宗主國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預計,2023年印度經濟將以7.2%的驚人速度增長,這一增速在亞太地區46個國家中名列第一。
顯然,由中美競爭加劇以及新冠疫情引起的全球供應鏈多元化趨勢,是近年來的印度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受印度國內巨大潛在市場的吸引,蘋果公司已開始在印組裝最新的iPhone 14,並試圖將中國和其他地區的部分生產綫轉移至印度。中國台灣鴻海精密工業,即富士康(Foxconn),已經開始與印度自然資源集團韋丹塔(Vedanta)合作在印度製造半導體。
在日本國際合作銀行(Japan Bank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2022財年調查之中,印度在日本企業海外擴張可能目的地名單中名列首位,這是印度3年來首次奪回該榜單桂冠。印度的GDP預計將在2025年超過德國,在2027年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印度總理莫迪承諾,到2047年印度獨立100周年之時,印度將成為發達國家。
全球重心轉移 美面對3大挑戰
美國已故地緣政治戰略學者布熱津斯基曾經分析到,冷戰結束後,世界的基本面正在改變,我們用以理解美國角色的傳統模式有些失靈,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現實。美國必須能夠應對當前的世界挑戰,而不是生活在自我臆想的世界中。
具體地講,美國與西方國家面臨的挑戰來自三個方面:第一,全球政治的覺醒,特別是「全球南方」的興起;第二,全球力量的中心從大西洋兩岸轉移到了遠東。這並不是說大西洋兩岸的國家將會崩潰,而是說他們將失去500年來的統治權。第三,則是全球共同問題的出現,我們必須共同應對,以防所有人痛苦地受難。這三個方面的主要變化定義了美國必須面對的挑戰,美國的生存與全球地位,取決於美國如何應對。那麼,是選擇順勢而為,還是選擇逆勢而動呢?顯而易見,面對21世紀這三大挑戰,美國與西方國家並沒有準備好。
▲ 早前在印度舉行的G20峰會,愈來愈多國家不認為全球化已經終結,相反認為全球化是他們發展的機遇,全球化正在迎來新一輪的高潮。(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鮑盛剛 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比較政治學碩士、曾任教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政治研究中心、現職加拿大海外集團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