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恐不易做 拆解深層原因

評論 2023/09/29

分享:

分享:

有在尖沙咀海濱賣燒賣的檔口賣20元4粒燒賣,引起不少討論。當然在酒樓賣的燒賣不止此數,但有座位及空調,以20元4粒的價錢在街上食,似乎貴了很多。如果是在節期如年宵、花燈節還算可以,但此價錢長期一定無以為繼,因為選擇多的是,因此不要開心得太早,這只是個別例子。

成本問題 出遊更多平價選擇

政府推動夜經濟,希望令晚上的氣氛好一些,可惜我認為即使商場開晚點、街上有攤檔,夜經濟長遠仍然難有起色,主要是成本的問題。旅客喜愛價廉物美的東西,而正正如深圳、台灣、日本、泰國皆可以提供價廉物美的東西,想吃想玩便到那裏,而在香港只花基本的如早、午、晚餐,吃好點甚至是米芝蓮,絕對可以出外。

我在不少媒體有分享一些數據,疫情前、2019年前,香港每月餐飲的營業額是100億元,但現在只是約90多億元,每月下跌了約5億元即5%。不要少看這5%,不少餐廳的利潤是在此水平,營業額少了5%便隨時由賺變蝕,因此大家也看到不少餐廳關門了,不關門的也要減價,營業額大不如前。零售的也一樣,之前每個月約是400億元,現在約是330億元,疫情最嚴重沒有旅客來時約是270億至280億元,開關後內地旅客只帶來了數十億元1個月,而不是從前的100億元以上。

人民幣下跌,令香港原本已很昂貴的物價變得更昂貴,內地的經濟也轉差,加上其他地區的競爭,旅客包括自家香港人有選擇。造成物價高昂的深層原因,是香港的地價。有人說不是嘛,租金不是零售店、餐廳最大的成本,但當我們看真點時,以餐廳為例,食材的價格不會相差很遠,人工有一些影響,當地價高時人們要生存,便要有高的工資,因此主要的問題仍然在地價。為甚麼香港的地價那麼高呢?主要是政府相當依賴土地帶來的收入,賣地、差餉、地租等,沒完沒了。你買了住宅,件事未完的,買家要付上高昂、不合理的印花稅,之後是沒有盡頭的差餉和地租。

政府的架構太大,有時候一個部門做的事,另一個部門是在做相反的事,沒有協調,沒有溝通。想振興經濟,一定要鼓勵市民走出來,他們是出來了,但去了別處,每當星期六、日晚從深圳回港時,見到回港的人群,開餐廳的、零售的一定感到震驚。

違泊執法 須宏觀看經濟影響

在推行夜市前,其實不少市民願意在假日往郊外消費,但可能是政府派了消費券的緣故,在這幾年的預算中,交通違例事項由2021年的10.6億元增加2億、3億元,至2023年的12.7億元,駕駛者也許會感到執法嚴了,這沒有錯的,但不少想到郊外的、小島如塔門的、去布袋澳吃海鮮的,為免被抄牌不如不去好了,留待放假時去鄰國吃過飽、行過飽,這做法絕對安全也快樂。有一個平日的晚上去布袋澳吃海鮮,只有幾枱客,而從前可以泊車的斜路不准泊車了。我不是說不應執法,但大前提是有協調,要宏觀地看對經濟的影響。

我知道每逢賽馬日,沙田馬場附近的斜路有大量的非法泊車,但警方沒有行動。說真的,為了預算中增加2億、3億元1年的收入,但放棄了每月5億元的餐飲收入,哪個方向才對?大家去答吧。

再下去的話,財政赤字擴大了,花費依然,但帶來的不是收入,而是支出。公務員減薪不是沒可能,內地的情況便是。因此這不是純經濟的問題了,而是政府收入的問題,即是說了多年的稅基,一日這政府收入的問題沒處理好,架構龐大,互不協調,消費者不會願意付高昂又不合理的價格,去支持一個沒有協調而表現又每況愈下的架構。

作者認為政府推動夜經濟長遠仍然難有起色,主要是成本的問題,尤其人民幣下跌令香港物價變得更昂貴。(資料圖片)

撰文 : 李兆波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中大(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客座講師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