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經濟工作組 中美關係撥雲見日?

評論 2023/10/03

分享:

分享:

中美關係近期吹來暖風,美國高官的頻繁訪華、雙方高級別官員頻密互動,還有已經中斷了5年之久的中美經濟對話機制在上月底以新的工作組形式復活,令全球期待經歷幾年「亂紀元」的中美關係是否會迎來一段「恒紀元」時間?

中美經濟工作組 功用多大存疑

中國經濟正在扭轉預期穩定經濟的關鍵時刻,「十一」國慶長假前的政策密集發布期內,對市場產生明顯提振的,一是一綫城市房地產政策的調整,第二個就是宣布成立中美經濟領域工作組。這兩則消息正是分別直抵當下中國經濟內外循環的兩個最關鍵痛點。

中美經濟工作組的設立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因自2018年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放棄了中美定期會晤的戰略經濟對話之後,中美經濟脫離對話進入全面對抗的幾年。在這幾年間,全球經濟格局和國際分工都發生了重大轉變,雙方重新回到談判桌,坐下來,談起來,實屬不易。

而說在情理之中,是今年下半年以來中美之間高層官員頻頻互動,雙方在經過年初的「氣球事件」風波之後都重新釋放出了善意。去年11月「習拜會」在印尼巴峇島就曾達成共識,要保持戰略溝通,開展經常性的磋商,誰知因一枚小氣球拖慢了節奏,如今年底再有機會進行新一輪「習拜會」,自然要加快完成上一次會晤達成的成果,才能有進一步上台階的基礎。

當然,中美關係走到如今,自然已不能抱有重修舊好的幻想。這個工作組有多大程度的實際功用,中美關係能修復到甚麼程度,依然要打足問號。

各自需求出發 關注話題不一

首先,中美雙方互致善意最大的動力是出自雙方國內政治經濟現狀的需求。美國明年要進行總統大選,拜登(Joe Biden)政府已經進入競選準備階段,但美國目前國內通脹再次超過預期,加息預期也延遲到了明年年中甚至年底,對於拜登來說,增加中國商品的進口來熨平通脹是更切實的需求。

而對於正有通縮之憂的中國來說,也正急於穩定外資,以暢通外貿循環,再進一步提振內需,來讓經濟重新回到循環正軌。這是將雙方推回談判桌的主要原因。不過,這同樣也是經濟工作組的脆弱性所在,如果拜登連任,這個機制能夠得以延續,如果連任失敗,這個工作組未來很大可能成為被共和黨政府推翻的道具。

其次,雖然此次工作組規格不低,雙方牽頭人都是副部長級別官員,但相較過去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是由副總理、國務委員級別官員來領銜,還是有較大的局限性。從對話內容來看,也僅限於經濟層面,較過去的經濟、安全、軍事、網絡等方面的全面對話不可同日而語。這就意味着雙方從自身需求出發,關注的話題可能並不一定一致,如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7月訪華時就曾表示,希望雙方探討發展中國家債務重組、監管和穩定性等課題。而對中國來說,關注點顯然更加聚焦在貿易壁壘、關稅、出口管制等問題。

縱難改善 須建理性溝通機制

放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美新成立的經濟工作組,更多是在具體細節議題上進行磋商和管控分歧的機制,功效和持續性都還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中美關係已經進入到不可逆的大國博弈進程,本就是從打到談、再從談到打的常態,雖然工作小組的成立不至對中美關係起到本質改善,但無論如何,在這場漫長的拉力賽裏,一個暢通、理性的溝通機制也應該是必需品。

中美關係近期吹來暖風,繼國家副主席韓正(右)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左)後,不久雙方宣布成立中美經濟領域工作組,將中斷5年之久的中美經濟對話機制以新的工作組形式復活。(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潘攀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