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中國經濟料先苦後甜 美國先甜後苦
在筆者看來,中國經濟未來趕上和超越美國,並非盲目的自我吹噓,而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可以用一個極簡單的數學模型來描述這個觀點。如果有一個不限時間和距離的長跑比賽,那麼在數學上可以證明,不管比賽開始時任意選手落後多少,處於多不利的位置,理論上只要距離和時間足夠長,一定是速度較快的那位元選手獲勝。因為根據速度乘以時間等於距離的公式,在同樣時間裏,速度的優勢最後一定會表現為距離的優勢。
與美國相比,無疑中國就是那位元速度較快的選手,只要中國可以長期保持相對於美國的增長速度優勢,那麼根據數學公式,中國最後一定會趕上和超過美國,這不是任何人的空想或白日夢,而是數學計算的結論。
美千方百計 向華增長齒輪撒沙
自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近年來雖然隨着規模愈來愈大,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但仍然大幅高於美國,中國的經濟規模也從1980年不足美國規模的7%,到2022年約為美國規模的70%,充分證明長期的速度優勢最後必將轉化為規模優勢。
因此,從數學的角度,美國要想永遠不被中國超過,就一定要想辦法消減中國的速度優勢,只要中國的經濟增速掉到與美國相若,甚至低於美國的程度並長期保持,那麼美國的霸主地位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最近美國著名的保守派智庫、一直對中國科技創新政策持批評態度的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發表了一篇創始人兼總裁羅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D. Atkinson)的署名文章,其觀點與前述討論相近,核心思想是:美國要想與中國競爭,必需要用兩手,一是「加速美國(Speed Up America)」二是「放慢中國(Slow Down China)」。前者在數學上的含義相當於提高美國自己前進的速度,後者則是降低中國前進的速度,其目的就是用各種手段減低中美之間的速度差距,只要速度差距消失了,美國的地位就穩固了。
美智庫文章不大主張只使用「加速美國」和「放慢中國」中的一手,認為只使用一手奏效的機會有限。而根據中國的傳統智慧,「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美國已經過了以工業為主、辛勤工作的時代,社會已經變成產業空心化、經濟虛擬化和以服務業為主、大量基層依賴福利生活的形態,要想讓社會重回艱苦奮鬥狀態,不經過巨大的社會陣痛和混亂,基本不可能。所以,「加速美國」這一手,大概僅存理論上的意義,在實踐中成功的可能極低。
美國的聰明人大概也知道這一點,所以智庫文章的重點,實際上是放在了如何想辦法「放慢中國」上,具體的招數,文章提了18條之多,目的就是要「在中國創新和生產體系的『齒輪上撒沙子』」,阻礙中國在創新產業方面的進步。
中國科技攻堅 美方歪招變廢招
不過事實上,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美國開始一手打擊中國出口,另一手開始打擊中國的高科技產業開始,到現在為止,時間超過5年。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的技術進步有目共睹,不計軍事科技,已經從當初華為5G領先的一個點,擴展到現在電動車、鋰電池、光伏電池、大功率風機、高端芯片、大飛機等多個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在當今最前沿的人工智能(AI)和量子計算方面,也和美國差距不大。
雖然美國的ChatGPT令人讚歎,但中國多個科網公司都推出類似的AI模型,而且華為的「盤古大模型」在行業應用上還較為領先,技術進步呈現出由點到面的全面擴散,中國科技軍團展現了全面衝擊當今科技高峰的勢頭,只要這個趨勢不被人為打斷,中國進入世界一流領域的技術將愈來愈多,實力將愈來愈強。
美國對於追上中國速度信心不足,想出了「在中國創新和生產體系的『齒輪上撒沙子』」的歪招,不過這個歪招也未必有用,根據哲學「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規律,美國的歪招只能是一個減慢中國發展的條件,能否起作用還是要看中國自己的內部因素,如果中國事情辦得好,美國無隙可乘,其歪招就會成為廢招。
中國的基建速度快、產業能力強、社會樂於擁抱新技術,這些方面現在已經少有人質疑,但是對於中國的創新能力是否也像其他方面一樣強大,美西方還是有不少的懷疑聲音。近年中國多個領域的科技迅猛發展,特別是華為突破了美國舉聯盟之力圍堵的高端芯片技術,用事實證明中國的技術進步同樣快速和強勁,在這個基礎上,中國的長期前景光明毫無懸念。
美西方也有一些人對於中國疫情以來的經濟減速幸災樂禍,熱心散布中國經濟見頂的消極言論。當然,中國近兩年經濟放緩的壓力確實較為嚴重,經濟在政府不斷的救市措施下仍然沒有明顯好轉。但是筆者認為,中國經濟近期的減速主要是政策選擇造成的,只要中國願意選擇有力政策,經濟的快速恢復指日可待。
簡單來說,中國經濟減速的主要原因是前兩年選擇主動刺破房地產泡沫,對於科網平台和教培平台的整頓也過於急迫和激烈,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大量增發、民營企業和外資產生了一些疑慮,而救市的措施又始終落後於形勢半拍、力度也不足,造成了救市效果不佳,市場信心減弱的負面效果。只要中央政府願意利用其財力優勢,主動加槓桿大力刺激經濟,不管是大規模收購過剩房地產轉為保障房、成立平準基金支持股市、或者是徹底解決地方政府負債過高等問題對經濟的困擾,只要打通卡住中國經濟正常運轉的瓶頸,市場信心就會快速恢復,經濟即可迅速好轉。
美救市狂印鈔財赤巨 惡果浮現
反觀美國的情況,則剛好相反,雖然疫情以來美國靠着幾輪救市計劃,大量印鈔注入經濟,令到經濟可以快速走出疫情困境,並保持了較好的增長態勢,但是未來的代價卻開始逐漸浮現,令美國的長期前景蒙上陰影。
美國的無節制印鈔及推動產業鏈離開中國的政策,推升了美國通脹,加大了政府的財政赤字。為了對抗通脹、保衞美元,美聯儲不得不大幅加息;而大幅加息又令本已債臺高築的美國政府雪上加霜,利息支出愈來愈大,加上日趨擴大的財政赤字,美國財政的未來可持續能力相當成問題。
要想增強財政的可持續,只能加稅增加收入或者縮減政府開支,但這兩招都會削弱美國的經濟增長造成巨大的痛苦,並不容易形成社會共識。美國前幾次提高國債上限引發的民主共和兩黨惡鬥,都和削減開支有關,而上周六(9月30日)兩黨鬥至最後一刻達成為期45天的短期支出法案,避過政府關門,也是如此。因此可以預見,如果美國放任赤字增長,將面臨債務不可持續、融資困難、通脹高企的惡果;如果美國希望通過加稅或縮減未來增強財政的可持續性,將面臨經濟放緩、社會不穩、兩黨惡鬥的困局,長期前景很不明朗。
▲ 作者認為,只要中國可以長期保持相對於美國的增長速度優勢,那麼中國經濟最後一定會趕上和超過美國。(路透為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香港四川社團總會副會長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