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科技追落後 突破保守求轉型

評論 2023/11/21

分享:

分享:

如果將歐洲視為一個整體,經濟體量其實不細,截至2022年,歐盟連同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是19.8萬億美元,而美國GDP是25萬億美元。歐美文化上同源,很多美國人都是歐洲移民後裔,但說到科技產業,歐洲卻是遠遠落後,以市值計,全球最大的10間科企,8間來自美國,餘下兩間是騰訊和台積電,歐洲一家也沒有。

全球首場人工智能(AI)安全峰會早前在英國舉行,但其實英國,甚至整個歐洲的AI產業,都不見特別拿得出手的成果。

全球10大科企 歐洲無一上榜

紅遍全球的AI聊天機器人ChatGPT,是美企OpenAI的產品,而ChatGPT這類大型言語模型(LLM)的核心技術Transformer,是由Google的團隊所研發。事實上,熱門的科技產品,歐洲幾乎全數直接使用美國貨,例如Facebook、YouTube、Google等,自家品牌遠遠比不上。

Facebook、YouTube崛起的這一波科技浪潮,歐洲可謂完美地錯過了。外間普遍認為下一波科技浪潮是AI,但歐洲在這方面形勢也不理想,報道指,由歐洲AI企業HuggingFace所研發、被稱為歐版ChatGPT的Bloom,集團行政總裁德朗格(Clement Delangue)已決定改到美國發展。

歐洲本身的教育其實不差,有很多出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之所以落後,最主要原因是保守。美國的金融業相對願意冒險,有很多創投,肯投資高風險項目,又有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這類專門為科企服務的金融企業,經過十多年量化寬鬆,極低的資金成本,加上企業家精神,壯大了Tesla、Meta等巨型企業。

這些企業長大後,願意投放資源於長綫研發上,為ChatGPT這類項目遮風擋雨,形成良性循環,Google母企Alphabet及微軟(Microsoft)正是全球最揼本研究的企業,2021年開支分別為300億及230億美元。

歐洲保守風氣,與制度有關。企業要轉型,往往意味人事變動,裁走技術、資歷無法適應新業務的人員。曾在法國科企Atos當高管的科斯特(Olivier Coste)指出,在歐洲,企業轉型非常昂貴,要付很多錢才能解僱工程師,導致企業不敢冒險推動高機會失敗的計劃。美國情況則完全不同,人員新陳代謝較迅速,早前美國科企就出現裁員潮。

制度不敢求變 拖累經濟增長

不敢求變後果嚴重,尤其在變化多端的科技業,微軟由於推動雲計算業務及時,為集團增添成長動力,2017年以來股價升近5倍,集團在AI的投資也取得豐碩成果。相反,來不及轉身的Atos,2017年的股價曾高達逾100歐元,現在只剩不到7歐元。

科技進展步伐緩慢的後果,便是經濟發展慢人一步。按歐洲智庫Bruegel資料,以美元計,歐盟2008年的GDP總量是高過美國的,如今則是相反。回看美國超越歐洲的這10多年間,美國最重要的變化,無疑是科技起飛,矽谷科企的蓬勃發展,成為美國經濟的重要增長引擎。

經濟的增長,歸根究柢,只有3個來源:一、人口增長,二、天然資源,三、科技發展。歐美的人口都在老化,地球資源也已開發到一定地步,首兩項已經難以繼續依賴,未來的增長泉源必然是科技,尤其AI帶來的變化,將是工業革命級別。若果歐洲在這方面不急起直追,再次把握不住世界變化,影響力勢進一步衰落。

AI安全監管嚴 妨礙企業發展

惟歐洲政府最重視的,似乎不是追落後,助行業發展,反而想先完善監管。目前中國、美國、歐洲都試圖推動AI監管框架,當中以歐洲的監管思路最為嚴。AI仍未發展成熟,但歐盟已擔心AI引伸的安全問題,如化學武器製造方法等危險資訊、耗電量等問題,歐式監管,恐妨礙培育出強大的歐洲AI企業。

全球首場人工智能安全峰會早前在英國舉行,但其實英國,甚至整個歐洲的AI產業,都不見特別拿得出手的成果。(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林建忠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