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外圍環境望改善 機不可失谷經濟
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美國三藩市主辦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是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會談,這是中美兩國領導人自去年11月在印尼峇里島會晤之後的首次,在當前全球政治、經濟都較為動盪的背景下,難免被高度關注。
不過從會談後各方發布的消息看,中美領袖達成的共識較為有限,在中國較為關心的經貿、科技圍堵等方面,雙方都基本維持過去的立場,有些進展的主要是在雙方軍事聯繫層面、以及合作打擊毒品方面。中美加強軍事上的直接溝通,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避免意外引起的中美軍事衝突,在目前台海局勢較為緊張的情況下,中美加強溝通對雙方乃至全球形成穩定預期都是有益的。
美盟友靠攏華 習拜會起作用
雖然中美領袖會談沒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成果,卻大致符合筆者的預期,筆者在7月撰文《美步向艱難時刻與華關係有望趨穩》中,曾預判中美關係「在美國有求於中國情況下,不惡化甚至爭取有些合作已經具備了一定可行基礎」,不過由於中美之間存在一些結構性矛盾,想要雙方關係有明顯改善可能性也不大。
但只看到中美領袖會談成果有限的觀點也是不全面的,因為中美領袖會談確實起到了穩定中美關係的作用,而穩定中美關係帶來的最顯著衍生效果,就是美國的小兄弟們開始積極向中國靠攏。例如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於11月4至7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近7年來首次;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習近平上周五(17日)在美國三藩市舉行雙邊會談,顯示中日關係有回暖迹象;南韓總統尹錫悅也在APEC會場主動向習近平打招呼,兩人交談良久;之前與中國關係緊張的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也在APEC會場與習近平短暫交談,顯示兩國要保持聯繫。
不管主觀上對美國支持或反對,客觀上都要承認,美國對多數西方國家都有強大的影響力。美國確定其聯盟的前進方向,而一些西方國家則常常跑在該方向的前面。
中美領袖三藩市會談可能標誌着中美關係從前一階段的鬥爭為主,轉入到下一階段的相對穩定,當然中美關係有望進入穩定期,不是因為美國改變對中國的看法了,而是因為美國自己差不多吃完了疫情大放水的紅利,在發展經濟、降低通脹、財務可持續方面走進了死胡同,又面臨俄烏衝突的爛攤子、以巴衝突不知如何收場和明年的總統大選,拜登政府內憂外患、暫時沒工夫與中國纏鬥了。
現在中國可能面臨的外在環境是:美國因為自顧不暇,有意與中國緩和一下矛盾,不要讓中美關係牽扯美國太多的精力和資源,中國一定程度也樂觀其成。在這個背景下,先前跟着美國與中國敵對的西方國家們,也要趕快調整自己的立場,甚至要調整得更過頭一些、動作更大一些,以攫取與中國關係改善帶來的利益,加上美國加息進入尾聲,所以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可能改善。
宏觀而言,由於外部環境的改善,中國包括香港將進入一個有利於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的時期,抓住時機,把經濟搞上去,讓經濟可以持續的好起來,用經濟發展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國家加入中國的開放大局,讓經濟形成一個愈來愈好、愈來愈多的良性循環,才是任何敵人都無法攻破的「王道」。孔夫子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遠方的人不服氣、不願意來,不應該去打服他們,而是要練好內功,古時候是靠文化和德行,現在則是靠更活躍的經濟、更有吸引力的社會環境,吸引他們不能不來。
華須打破抑制 推動經濟熱潮
對內地而言,由於疫情以來中央政府在財政上較為謹慎,經濟的復甦一直不夠有力,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外資、民企、地方政府、消費者對前景都存有一定的顧慮。受中美博弈影響,外資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有一定動搖,出現了較多流出;民企則受房地產、科網和教培平台整頓的打擊較大,財富大量蒸發,在信心和財力上都處於低潮;地方政府則受制於債務率較高、賣地不佳、中央限制地方政府無序舉債的影響,財政上捉襟見肘,對發展經濟心有餘而力不足;消費者則受經濟前景不明朗、持有的房地產貶值、失業率較高的影響,傾向於增加預防性儲蓄而不是消費。
現在有心有力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力,除了中央政府,暫時看不到其他力量。因此,如果中央政府不打破自我抑制,在財政上做大的投入,推動一個經濟熱潮的出現,吸引其他各方力量的順勢加入,中國經濟就不易有良好的表現,就很難利用較為有利的外在環境,形成一個經濟發展和外資、民企不斷加入的良性循環,導致錯失良機。
對香港而言,由於香港本身是一個細小的開放經濟體特點,香港很難像內地那樣可以透過較大的財政投入主動塑造一個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大勢,而只能被動依賴外部市場的好轉來帶動本地經濟。但是,作為一個服務業佔主要地位的經濟體,提升服務業水準、搞好社會環境、增加香港的吸引力,才是香港發展的根本。
港種好「梧桐樹」 吸全球「金鳳凰」
中國有句老話「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香港要吸引全世界的「金鳳凰」,就要打造好香港的「梧桐樹」,也就是香港的服務業水準和自由、法治的社會環境。和內地相比,香港的服務業水準已經從過去的全面領先變成部分領域的落後,需要急起直追。比如說,香港「美食之都」的招牌已經有些褪色,餐飲業的服務和多元化水準已經不如較臨近的大灣區城市;隨着內地經濟轉型,「購物之都」的吸引力也大幅下降,需要探索新的方向;特區政府大力吸引的各地人才,能否為其提供滿意的居住和教育、醫療等生活環境尚需努力。
總之,要增強香港的長期競爭力,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和資源,從餐飲、購物、教育、醫療、居住、交通等各方面提供全世界一流的服務,打造香港的優質服務業競爭力,才是香港參與全球競爭的「王道」。
全球正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大變局中最重要的是增強自身實力,在變局中佔據有利位置,因此,抓住當前外部環境趨於改善的有利時機,發展經濟、提升服務水平,對於應付未來的複雜環境有重要意義。
▲ 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與美國總統拜登的會面雖然沒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成果,但確實起到了穩定中美關係的作用。(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香港四川社團總會副會長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