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首投族現 令議會特首選舉變天?
學生們上周發起街頭選民登記活動,希望到社區尋找「首投族」,在來年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投票。
議會失效 政黨品牌變負累
在佔領運動初,本欄已提出是次行動將會令本地「首投族」正式成形,並大大影響泛民主派(見本欄2014年9月30日「叫停政改 死局方可出生天」)。故今次從選舉勢力分布的宏觀角度,粗略分析究竟本港首次投票一族(主要是年輕一代),究竟如何影響未來3年的3大選舉。
在逐一分析前,不妨對所謂年輕首投族的整體投票意向,作一合理假設:佔領行動的基本設定,是以公民抗命方式走上街頭——也就是首投族應當認為,議會已經失效,故他們不能再透過代議士來滿足其政治訴求。這種想法,矛頭固然直指建制派,但今日在位的泛民也難辭其咎。換言之,首投族雖不會投票予建制派,也未必會投票給泛民。對首投族而言,政黨及其資深議員的品牌效應,負面多於正面;反而新人對首投族的吸引力會較大。按此假設,便可作下列推論:
區選重實務 難威脅建制
(A)首投族對2015年區議會選舉的影響——區議會選區小,地區利益與選民的關係也較直接,因此政治理念對地區選舉的影響力較小。一些中產人士即使是泛民支持者,在區議會有時也會投票予地區勢力。像2011年的山頂選區,陳淑莊輸了給自由黨新秀陳浩濂;又如去年海怡西選區補選,資深的單仲偕不單無力穩守民主黨議席,還是3位參選人中獲票最低的一位(結果由新民黨陳家珮當選)——選民在區議會選舉重實務而輕理念,由此可見一斑。
沒錯,首投族是不容小覷的選民勢力,但當他們分散於各個小區,而在每小區皆是票最多者勝(不同於立法會地區直選採用比例代表制)的情況下,分散的首投族未必能左右選舉。或會有人質疑,某些選區長期投票人數偏低,首投族在這些地方又能否突圍,令心水人選勝出?如前述,區議會選舉的選民往往以着數先行,這種心態自然對大政黨有利。由於選民會因為品牌效應,認為建制能向政府爭取更多,故建制只須稍微調整戰略,大黨內名不經傳的新人當選比率,相信仍會較首投族支持的候選人為高。
立會選民散 政壇新人難佔優
(B)首投族對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影響——理論上,首投族的確可透過比例代表制,以相對較低的票數,把政壇新面孔送進立法會。實際上,港島區向來都是大混戰,而九龍東和九龍西的席位數目又太少,基本上新人難以勝出。至於新界西,由於地域遼闊、選民分散,不論是2012年民主黨李永達和陳樹英分開名單,還是公民黨余若薇以一張名單排在郭家麒之後,也未能取得議席。新人在欠缺知名度及政黨支持下,單靠首投族的力量,或許未必足夠。
新人不經政黨護航,純粹透過新世代選民支持來當選的成功案例,基本上只有新界東的范國威,當日在網民發力下勉強晉身。不過,要留意范國威還是區議員,故他除了在虛擬世界進行選舉工程,其實一直也在地區深耕,始能當選。此外,此區票王的社民連梁國雄,會否帶名單第2位的黨友入局,及新民黨和沙田區地區勢力「公民力量」結盟,開拓地區票源,也會分散首投族在新界東的影響力。
從宏觀角度分析,首投族如願意支持政黨的第2梯隊,會對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影響最大。關鍵在於一眾泛民政黨,到底會如何鋪排:
力谷選民登記 或促「袋住先」
‧把新人放進另一張名單——他們很有可能會因知名度不足而落敗;
‧舊人排第一、新人排第二——首投族會寧可選沒政黨背景的參選人,進一步扯散票源,只會有利建制候選人;
‧舊人願意排第二,保新人入局——才可借用到首投族的力量。
(C)首投族對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的影響——首投族對特首選舉的立場,現正處於自相矛盾的狀態,既呼籲市民支持否決「人大8.31框架」下的政改方案,又同時要求更多年輕人登記做選民。
矛盾處在於當學界愈出力,搞街頭選民登記,卻可能會令選民心理出現微妙變化,更珍惜手上一票,希望選民權力更大,最後,寧可接受「袋住先」,通過政改方案,也要有份選特首,而不讓那1,200人專享特權。
▲ 有議員早前在旺角設立選民登記街站。(資料圖片)
撰文 : 黃永 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