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下頁

評論

海洋公園水上樂園上月正式開幕,令港島南區再次成為遊人焦點。其實南區還有不少好去處,卻因景點之間欠缺連繫,一直未能將遊人由海洋公園引導致其他景點,而旅客過於集中,也引起當區居民不便。 政府於上一份施政報...

評論

2021/10/23
躍動港島南 「點綫面體」布局

發展智慧旅遊需要大量技術支援和跨界別合作,然而本港無論在硬件配套、科技應用,或跨界協作方面均未如理想,當局應借鏡其他旅遊城市的成功經驗,制定改善策略。同屬傳統熱門旅遊目的地的巴塞隆拿和阿姆斯特丹,在數...

評論

2021/10/16
兩大方向 看智慧旅遊的煉成

iPhone 13等新品終於面世,一眾果迷已準備就緒換新機,但近年電器生產商被指故意縮短產品壽命,使消費者不斷購買新的替代品,衍生大量電子垃圾。為打擊有關行為,並鼓勵大眾物盡其用,歐美多個國家訂立維修...

評論

2021/10/02
立法保障維修權 助減電子廢物

隨着互聯網發展,電視媒體亦改朝換代。本港的傳統電視媒介為求生存,紛紛涉足網絡世界,並逐漸做出成績。到底傳統電視如何轉型?又利用甚麼策略來應對網絡媒體的衝擊? 跨媒體播放 雙綫發展搶客 OTT(Over...

評論

2021/09/25
互聯網時代 傳統電視怎轉型?

來到9月,市民已陸續領取首期電子消費券,不少店舖也鼓勵顧客使用消費券後,用信用卡分期繳付餘額。近年與信用卡相似、具備「分期」和「先使未來錢」元素的「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支...

評論

2021/09/08
「先買後付」興起 衝擊傳統支付市場

全球因疫情而封關多時,可以預視,當旅遊活動重啟,各地將掀起一場激烈的旅客爭奪戰。香港要脫穎而出,便要贏在重啟前,其中一個策略是增添綫上旅遊的特色,吸引外地旅客參與,同時推廣本港的旅遊項目。 疫情癱瘓全...

評論

2021/08/31
綫上特色導賞 贏在旅遊重啟前

甚易傳染的Delta變種病毒株在多國肆虐,香港要放寬入境限制,迎接全球旅客,恐怕遙遙無期。但即使世界各地恢復正常的出入境安排,疫情爆發前大量旅客闖入民生區,造成本港交通擠塞、環境衞生問題,引發居民反感...

評論

2021/08/24
落實「地方營造」 迎社區深度遊浪潮

疫情重創本港經濟,惟一些以民生為主、別具特色的小店,不但生意不太受影響,甚至因租金下跌而逆市擴充。這令人想到,這類以居民為本的社區經濟,能否延伸至疫情之後? 以往追求人數、着重短期效益的大眾旅遊於本港...

評論

2021/08/18
地方營造 發展可持續特色旅遊

國家近年大力推動大灣區旅遊,但礙於疫情,關口封閉,旅遊業停擺,計劃無奈暫停。若然關口重開,除了代表市民有機會出境旅遊,亦意味大灣區旅遊規劃正式展開。港府應乘着發展大灣區「一程多站」旅遊的契機,開拓本地...

評論

2021/08/10
跨地域導遊認證 拓灣區就業機遇

等待多時,郵輪「公海遊」首航終於上月底如期出發,讓旅客和業界再次感受旅遊的「喜悅」。雖然疫情加上經濟下滑,郵輪遊的發展短期內亦會受限,惟待疫情過後經濟回穩,旅客需求相信將會觸底反彈。本港郵輪業怎樣才能...

評論

2021/08/04
郵輪旅遊再起航 區域競合創機遇

香港中學文憑試不久前放榜,相信部分收到成績單的考生,現在仍為前路苦惱,例如擔心所報讀課程能否切合未來社會所需;其實同樣的問題,也適用於提供課程的院校。今天符合要求的技能,數年後可能已經過時,業界在瞬息...

評論

2021/07/28
培育跨專業人才 迎旅遊策展時代

歐盟成員國之間近日終於恢復跨境旅遊,本港也正與不同地區商討重新通關。有本地旅遊業界預期,只要香港與內地通關,便能吸引內地旅客來港,振興經濟。 若能在有效抗疫的前提下恢復通關,固然值得慶賀,不過若以為冰...

評論

2021/07/20
疫後旅業再出發 認清3個新常態

智能科技普及,人們對人工智能(AI)已不感陌生。今年是AI確立為學科的65周年,人類在過去的13個5年,將愈來愈多的決策權交給AI,惟近年有例子顯示,一些政府應用AI時,對弱勢社群的生活構成災難。展望...

評論

2021/07/06
AI應用須維護人權 秉持初衷

在1956年的夏天,美國一場大學研討會確立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為一門學科的地位,距今已有13個5年。在21世紀的今天,AI的應用已遍地開花,協助以至取...

評論

2021/06/30
AI自主決策 助企業升級轉型

已完成接種兩劑疫苗的市民,最快7月底可參加郵輪公司復辦的公海遊,16歲以下兒童及身體狀況不適宜接種者可獲豁免。然而,有研究指出,兒童感染者病毒載量較成人高,一旦有染疫兒童避過檢測成功上船,後果不堪設想...

評論

2021/06/23
公海遊復航 兒童免針恐成防疫缺口

本港經濟不景,庫房未來4年將連續錄得赤字,惟基建發展不能因此停步,政府必須思考如何開源,為工程籌集資金。近年數碼經濟發展蓬勃,與市民生活相關的數據有價有市,有外國學者因而提倡,各地政府可透過出售從營運...

評論

2021/06/10
出售基建數據 可成港府新財源?

本港近年的大型基建工程經常延誤超支,有些甚至貨不對辦,啟用後出現質素問題;不少小型的社區設施或裝置亦被批評造價過高,而且美觀性、實用性和質素均欠奉,被嘲諷為「白象」工程。 公帑應用得其所,透過建設智慧...

評論

2021/06/02
按效益付費 可改善基建工程質素?

連接深圳的新界地區,成為了香港融入大灣區的關鍵地段。然而,在新界土地發展的過程中,丁屋政策帶來的規劃問題,或影響大灣區發展。如何維護原居民權益之餘,同時配合大灣區發展,值得深思。 新界與深圳相連,是香...

評論

2021/05/19
灣區發展下 丁屋政策何去何從?

香港向來奉行低稅率及簡單稅制,以吸引外商來港發展。美國財長耶倫早前呼籲世界各國共同制定全球最低企業稅率,以結束國際上數十年來企業稅的逐底競爭。若其建議成事,會否削弱香港多年來的稅務優勢? 全球企業稅率...

評論

2021/05/15
港須以明確稅制 應對全球最低稅率

擁有安樂窩是不少市民的願望,但去年底一間律師行被香港律師會接管,大量經該律師行進行物業買賣的交易資金被凍結,有人最終因未能完成交易而置業夢碎。樓宇買賣由中介人提供服務,原意是保障消費者權益,但一旦中介...

評論

2021/05/08
物業買賣中間人 區塊鏈有望取代?

即時報價 更多

即時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