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同鄉會「鐵票」 凝聚力受考驗

評論‧世情

發布時間: 2021/12/18

分享:

分享:

立法會選舉將於周日(19日)舉行,行使投票權是公民權利,應該支持。一直以來,各同鄉會積極動員會員,在各級議會選舉中支持心儀的候選人,被譽為建制派的「鐵票」。

其中一個說法指,同鄉會凝聚力強,會員總是響應會方號召,支持會方發出的名單投票。但投票是保密的,會員真的會遵從名單投票嗎?同鄉會凝聚力又是否如此強勁?

本文根據2019年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的「中介組織的社會動員與社會共識凝聚:以同鄉會為個案」研究,透過深入訪問同鄉會會員,探討投票行為和選舉動員是否與會方保持一致,了解會員的社會政治面貌和同鄉會凝聚力。

會員非鐵板一塊 投票或不一致

整體而言,我們的訪談資料顯示,雖然大部分會員會按同鄉會建議,投票給指定候選人,但小部分不會,甚至會投予非建制派,會員並非鐵板一塊,不必然與同鄉會行動一致。

按同鄉會建議投票的受訪者表示,希望集合票數讓理念相同的候選人勝出,抗衡非建制派聲音,好讓政府有效施政,維持穩定繁榮;不按同鄉會建議投票的受訪者,則表示自行根據候選人政績及政治表現作出判斷,又或支持熟悉的候選人。

他們補充指,由於本身立場為建制派,心儀候選人往往是會方所建議人選,故樂於按建議投票;亦有個別表示心儀候選人雖是建制派,但由於非同鄉會建議,曾發生投票不一致的情況。

根據研究結果,大部分受訪者過去5年參與同鄉會主辦或號召、涉及社會事務的集體行動中,以助選最普遍。無論選前或選舉當天的拉票工作,例如選民登記、派傳單、洗樓、催票、動員會員投票等,選舉活動往往需要動員龐大人力,不難理解助選為同鄉會會員最普遍參與的集體行動。不少受訪者表示,透過助選支持理念相同的候選人,令政府施政得以暢順。

除了助選以及在選舉投票支持指定候選人,會員也需要動員親友支持,對象多是會內其他會員。一般而言,較有規模的同鄉會,按活動性質或人際網絡設有很多小組,人們可透過自己相熟會員的社交網絡,以輻射模式將信息一圈圈傳遞開去,擴大覆蓋範圍。

動員難度大 積極性不高

此外,部分會員向親朋戚友動員,小部分動員街坊。有受訪者表示,動員難度頗大,要動以「人情牌」,再加上連番游說;有的坦言會「hea」住動員,以「交差式」回應會方領導人或朋輩壓力;亦有受訪者表示,感到社會人士對同鄉會持負面印象,故不會刻意動員,僅叫自己朋友助選。總括而言,大部分受訪者對動員他人按名單投票或助選的積極性並不高。

由上可見,會員的投票舉動和動員積極性並不似預期,折射同鄉會凝聚力未必如想像般強;從入會原因和參與活動密度,探討會員的社會政治面貌,或可為凝聚力強度帶來啟示。

入會原因 不盡是鄉里情誼

首先,入會原因不盡是鄉里情誼,更交織着「父母之名」,甚或個人經濟利益,以個人增值為旨。以重要性排序,入會原因依次為:一、聯誼鄉親;二、他人建議,主要是父母,大部分受訪者有家屬同為會員,甚至出任會方領導;三、期望透過同鄉會建設家鄉;四、擴大人際網絡,接觸社會不同階層人士,增加社會資本,又或從中學習組織大型活動,為個人工作發展帶來裨益;五、有鑑於近年政府施政困難,希望透過加入同鄉會,支持特區政府施政。

其次,同鄉會主辦各類免費文娛康樂活動,讓會員創造共同經驗,增強鄉親聯繫。大部分受訪者在訪問前一年曾參與1至3項活動,極小部分參與5項或以上。活動類型多元化,有娛樂、旅行、運動等聯誼性活動;生日會、探訪年邁會員等情感支援類活動;社會政策簡介會、考察團等實務性活動;以及探訪老人院、災後清理等慈善活動。

社會事務行動 參與度低

相比之下,社會事務性集體行動的參與度顯然較低,雖然大部分受訪者在訪問前過去5年有參與同鄉社團主辦或號召的行動,但甚少參與3項或以上,亦有人從未參與。按參與程度高低,參與的行動類型依次為:助選、集會、簽名運動等,原因則依次為:支持政府施政、人情難卻、個人利益考慮、會內群眾壓力。

有別於一般印象認為,同鄉會會員的政治社會面貌幾近一致,研究發現的確大部分受訪者遵從同鄉會建議投票,惟不一定是「盲撑」,當中有其政治理念,如平衡反對派聲音,讓政府暢順施政,盡管未必獲全部社會人士認同,但亦毋須簡單二元對立;就算樂於遵從建議,亦鮮有進一步動員他人支持。

此外,雖然會員積極參與會方的免費文娛活動,但對社會性集體行動的熱情欠奉,個人安危及時間成本為考慮主因,參與者的背後原因亦各有不同。

事實上,現今社會現況與過往華人離鄉別井出外工作相去很遠,入會以及與會員保持聯繫的原因,不獨是聯繫鄉里,還涉及能否為個人增加社會資本,無疑對同鄉會凝聚力帶來衝擊。

將之放在現實框架中分析,有助理解會員的政治社會面貌並非鐵板一塊,不會過度神化其凝聚力,加劇社會矛盾。在這次立法會選舉中,同鄉會會員能否成為建制候選人鐵票,很快便有分曉。

同鄉會會員的政治社會面貌並非鐵板一塊,大眾不應過度神化其凝聚力,加劇社會矛盾。(資料圖片)

撰文 : 鄭宏泰 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
莊玉惜 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子為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欄名 : 評論‧世情